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这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进入临港新片区,责任太重大
分享至:
 (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20-07-11 14:28
摘要:“AI+农业”任重道远。

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第三天的“智强三农,慧创未来”主题论坛上,来自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与会代表透露,临港新片区集中了众多先进制造企业,但也有一家农业企业。临港新片区欢迎农业企业入驻,是希望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农业生产。

临港新片区目前仅有的农业企业叫兰桂骐,同样参加了本次主题论坛。据该公司负责人说,虽然是农业企业,但与传统农业企业不同,主攻智慧农业。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业、农民,并且推动三农融合。他表示,三农可以应用的数字技术内涵非常广泛,包括智能感知、智能分析、传感器与智能终端设备、动植物生长模型、知识库系统、农业农村大数据、天空地数字农业集成技术、数字化精准化预警分析系统等。

不过,以往的数字农业研究成果主要服务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很少能直接服务处在生产一线的农民。兰桂骐的目标是服务农业直接生产者,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决策建议和支持。这也是兰桂骐入驻临港新片区的重要原因——不是在临港新片区种地,而是利用临港新片区的技术资源优势,更好地研究“AI+农业”的服务方式。

在“AI+农业”的发展中,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等与人工智能技术密切相关的设备正向农村渗透。但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研发部主任王建在论坛上表示,要让这些设备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举例来说,物联网传感器在“AI+农业”中很普遍。将传感器埋进土里,可以检测土壤的温度、湿度、营养成分等,然后由后台系统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化,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自动给农作物浇水施肥。但王建指出,农作物的生长是动态周期,不同品种乃至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水分、肥料都是不同的;不同季节也需要不一样的种植方式。这涉及庞大复杂的生产数据收集处理和解决方案开发。可见,如果传感器只能简单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变化、自动种植方案不能与农作物生长规律结合在一起,这样的“AI+农业”无法满足现实中的农作物生长需求。

基于此,众多专家都认为,“AI+农业”才刚刚起步,需要建立更加庞大、完善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农业生产者、农业科技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智能硬件生产商共同努力。

栏目主编:刘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