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海上医聊 > 文章详情
坚持了7年的"巴林特小组"是怎样为医生们解忧的
分享至:
 (36)
 (2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16-08-06 16:51
摘要: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医生们的心理问题一旦累积,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更会影响到病人。那医生们的负面情绪该如何化解?巴林特小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巴林特”是一位心理学家的名字。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生而言,“巴林特”已经成为了一个心灵港湾。

 

每隔一周的周三中午,他们会赴“巴林特”之约,在十来个人组成的临时小组里,他们倾听组员们的困惑,这些困惑可能与专业无关,但常常与医患关系有关。

 

这个“集众人智慧,解众人烦忧”的小组,在医生们中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 坚持七年的“巴林特之约”

中山医院巴林特小组活动现场资料图

 

周三中午12点,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医生陈华匆匆扒了几口饭菜,快步走向会议室。20分钟前,她刚刚结束上午的门诊。

 

会议室中央,十几把椅子被摆放成了一个圆圈。医生们陆续走了进来。不一会儿,圈子就坐满了。

 

陈华走入“圈子”的中心说道:“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巴林特小组活动”。

 

医生们一一自我介绍,他们来自这家医院的不同科室,有一线的医生、有护士,也有行政工作者。

 

这场名为“巴林特”的特殊“约会”,从2009年起,每两周都会在中山医院举行一次。

 

作为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陈华告诉记者,“巴林特”一词来源于匈牙利精神分析师迈克尔·巴林特。上世纪50年代,他创建了这种特殊的心理治疗形式——每次的巴林特小组活动由一位组长、八至九位组员临时组成,组长一般由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担任。活动中,一位组员陈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其他人则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事件中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分析。

 

整个巴林特小组活动就像一次“聊天”,起到舒缓压力、调节心理的作用。巴林特认为,医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病人造成影响,也要理解病人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心理影响。

 

这一最初用来训练全科医生处理医患关系、缓解职业压力的方法,早已成为欧美医师职业培训的重要形式。

 

► 折射医患关系的一面镜子

中山医院巴林特小组活动现场资料图

 

“今天谁愿意分享案例?”组长陈华向圈内的医生们发问。

 

一位超声科医生举起了手:“我来讲讲最近见到的一件事,虽然我只是旁观者,当事人是我的同事,但我还是觉得很困惑,现在的医患关系怎么会变成这样。”

 

几天前,超声科发生了一起医患纠纷,起因并不是什么大事,最后却闹得纷纷扬扬。

 

那天上午和往常一样,超声科外坐满了等候的病人,每间检查室门口都有显示器并叫号。叫到A病人时,无人出现,排在后面的B病人一看没人,就赶紧“插队”进了检查室。

 

检查做到一半,A病人突然冲进房间,大声质问医生,为什么给后面的人先做检查?原来,她刚刚正好去了厕所,错过了叫号。

 

医生请她先出去,等这位病人做完再进来。可A病人并没有出去的意思,而是继续大声嚷嚷,医生一生气,把手边的一张纸巾狠狠扔到垃圾桶里,还有意无意地踢倒了一旁的凳子。A病人更生气了,她边吵嚷着说医生用凳子砸她,边拿出手机要拍照。

 

医生与她争执起来,A病人一气之下打了电话投诉,于是保安来了,门办的工作人员也匆匆赶来,整个超声检查室一片吵嚷,连隔壁几间超声室的医生们也被惊动了。

 

案例陈述完毕,巴林特小组的成员们就事情的细节向陈述者一一提问。接着,进入了活动的重点环节——各抒己见,头脑风暴。组员们假设自己是当事人,进行心理上的角色扮演

 

如果我是那位A病人,我也会很生气,天气这么热,一大早就来医院排队看病,没想到做检查又要排队,好不容易排到我,却被别人插队,我身体本来就不舒服,医生怎么能让别人插队?而且他的态度一点也不好,我必须要讨个说法。”

 

如果我是那位超声医生,我会很委屈,我本来只是希望闯进来的那位女士能尽快出去,别影响我的正常工作,也不要侵犯正在接受超声检查病人的隐私。没想到她不依不饶,还大声嚷嚷,一点也不尊重我。”

 

如果我是旁观者,我可能会上前劝一劝,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

 

如果我是那位医生,冷静下来之后,应该反思,是不是可以更耐心一点,这样就不会有后面的那场冲突了。”

 

······

 

小组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站在不同立场分析了当事人的心理。

 

听了大家的分析,案例陈述者再次发言:“这件事看似很小,但那位同事告诉我,因为被投诉,他接连几天都觉得心里很委屈,他不理解为什么现在的病人一点都不尊重医生,不遵守规则。作为同事,我在心里也为他打抱不平。听了大家的分析,我发现从来没有站在A病人的角度想过这件事,在我们医生看来,做一次B超只是小事,大不了出去等一下,但病人不这么想,她在进门前已经等待了很久,身体又有病痛……彼此理解,彼此尊重,这件小矛盾就不会小事化大,演变成一场医患纠纷了。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中山医院巴林特小组活动现场资料图

 

这样的小摩擦在一家人满为患的大医院几乎每天都有可能上演,一不小心就会酿成一起医患纠纷。最终,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心里都不好受,尤其当原本就高负荷工作的医生又不知如何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时,日积月累就会变成心病,影响工作时的情绪,甚至对待病人的态度。

 

巴林特小组的活动不仅是这种情绪的宣泄口,更是化解不良情绪、学习处理医患沟通技巧的一个难得的场合。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心结,经过众人的讨论,就变得不那么扰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而且大家都是同行,懂得彼此的不易,但彼此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技巧却各有不同。每个人在讨论中所展现出的思维方式都会让其他人获益

 

有时候,巴林特小组的话题也会很沉重因为医生的困惑常常事关病人的生死

 

X医生在急诊室遇到了一位脑外伤的病人,20岁不到的她突然遭遇严重车祸,更危急的是,她还是一位孕妇。妇产科与脑外科立即进行会诊,在医生的努力下,孩子顺利娩出了,但刚刚当上妈妈的女孩情况十分危急。经过多日的治疗,这位年轻的妈妈没能看一眼刚出生的孩子,就去世了。

 

参与抢救的X医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一种自责感与无力感缠绕着他,尽管作为脑外科医生,他以为自己早已看惯了生死,但这一次他却一直“走不出来”。

 

更让他意外的,是病人的家属。他们没有丝毫怨怼,对包括他在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非常感谢。这份感谢,更让C医生陷入痛苦,他一遍又一遍地反思自己的治疗思路,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在巴林特小组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他几度哽咽。

 

有一位小组成员的话,让他难以忘怀:“假如我是病人,我到了另一个世界,想到这条路上有医生们倾尽全力地帮助过我,努力地想要挽回我的生命,也许我会觉幸福

 

尽管通过一次巴林特小组的活动,X医生并没有立即走出悲伤的情绪,但小组成员们感同身受的发言,让他的心里负担减轻了不少。

 

► 医生们的心灵港湾

 

陈华告诉记者,每一次巴林特小组在活动前,都不会事先征集案例,每一次讨论的主题都是“意外”的,而且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走出大门,就不再讨论。因为活动十分尊重隐私,所以发言者在这里都畅所欲言。

 

7年来,在巴林特小组的活动上,大家讨论过如何同病人和家属打交道;如何告知病人“坏消息”;也讨论过如何走出情绪低谷;当被误解或受到指责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缓工作压力;甚至和同事们相处时的摩擦该如何处理等等。

 

有时候,当问题涉及到就医流程或就医服务的一些环节时,来参加活动的行政部门人员会第一时间进行研究,改善服务,避免类似的矛盾再发生。

 

其实,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一位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然而,这些问题又很少在书本中讲授过,似乎也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大多是怎样治疗疾病,工作后才发现,其实还有太多非医学问题需要面对。”陈华说:“当年轻的医生们带着困惑、甚至是受伤的情绪走进巴林特小组,他们至少会发现,自己面临的难题并不是独有的,而是很多医生的共同遭遇。

 

在陈华看来,这就是巴林特小组受到医生们欢迎的原因。7年来,每两周一次的这场约会成为了许多中山人”的心灵港湾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除了中山医院,瑞金、儿科等沪上医院,还有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定期开设了巴林特小组活动。上海市医务工会也组织全市的医生举办过巴林特小组。

 

陈华期待着,今后能邀请病人来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过去,我们都是从医者的立场来讨论问题,虽然也会换位思考,但我们毕竟不是病人,我们也想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他们也可以了解医生们的想法,更好地在彼此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中图均由中山医院提供。本文编辑:许莺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