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专家溯源:端午节为何既是防疫节,又是爱国节?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侍佳妮 2020-06-24 13:58
摘要:“克难迎祥、驱疫逐祟”是端午节的原初意义,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端午节的后发传统,这两个传统存在紧密关联。

明天是端午节。有人说,它是驱疫逐祟的防疫节;也有人说,它是纪念屈原的爱国节。如果这两个说法都是对的,那么卫生防疫和爱国情怀有何关联?端午节里的种种防疫民俗,有没有科学道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庚子年,国人应如何传承端午传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曙光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副会长崔松,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创始人、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姚渊。

“毒月毒日”端午对应夏至节气

据姚渊介绍,端午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一批节日之一,纪念屈原是这个节日的后发意义,所以说,“屈原生前也是过端午节的”。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气存在互为镜像的关系,端午对应的节气是夏至,两者相隔天数不多,比如今年夏至是6月21日,端午节是6月25日。夏至处于二十四节气的正中间,所谓“夏至一阴生”,这个节气到达阳气的极点,日照时间为一年最长,随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直至“冬至一阳生”。

中国古人认为,阴阳转换时最易得病,所以冬至、除夕、夏至、端午都要注重防疫保健,以求平安“过关”。农历五月,气温升高,五毒并生,所以农历五月也被称为“毒月”,而五月五称作“毒日”,所以五月五端午是一个很“毒”的节日,需要采取一系列防疫杀毒措施。

作为我国古代的消杀工具,朱砂、雄黄都是有毒矿物。端午节那天,古人会将朱砂和雄黄粉撒到室内各个角落,以驱除虫害。由于老人冬天易逝,儿童夏日易夭,儿童是端午节的重点保护和祈福对象。大人们要用雄黄酒在男孩额头上写个“王”字,在女孩额头上点一颗朱砂,祝福他们平安度夏。大人们还会在孩童的手腕系上五彩丝线编织成的“长命缕”,给他们佩戴香囊。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有驱虫避瘟功能。

广西柳州市东门城楼前,工作人员为孩子点朱砂  新华社 发

菖蒲、艾叶也是端午“神器”。古人将它们放入沸水、煮成汤汁,洗一个充满香气的兰汤浴。这股香气能驱赶蚊虫,防止感染疟疾。古人还会焚艾香,起到驱蚊消毒效果。

古人防疫有科学,今人沿用须辨别

古人的防疫消毒方法,有没有科学道理呢?崔松说,雄黄是一种矿物质,色橙黄,主要成分为四硫化四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可变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雄黄中还含有汞等重金属杂质。雄黄有肝肾毒性和致癌风险,正因为有毒性,所以作为中药具有解毒杀虫等功效。在卫生和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人们在酒中加入微量雄黄,或涂抹在额头上,希冀蛇虫不侵。

崔松推测,火山口草木不生,蛇虫也鲜少出没,古人观察到这种现象后,就用火山喷发的产物雄黄来驱虫。“以毒攻毒,这是古人的思维方式。”神话传说中,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误饮雄黄酒后现出原形,为雄黄酒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

古人认为,饮用雄黄酒有驱寄生虫功效。从科学角度来看,部分胃肠道寄生虫可能被雄黄酒暂时麻醉,不能附着在胃肠道璧上,从而可以排出体外,与驱蛔虫的宝塔糖原理相似。但在今天,病原微生物可以被清晰识别、对症治疗,延续这一习俗显得没有必要,反而有中毒风险。不过,雄黄仍然可以用作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药物。

江苏南通举办端午节传统民俗活动  新华社 发

相比有毒的雄黄,艾叶温和安全得多。这种植物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功效,可与香附等药物制成艾附暖宫丸。艾叶还有消毒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以用来泡脚。艾叶制成艾绒、艾条后,就成为艾灸用具,通过在特定穴位和经络上产生艾热刺激,激发经气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适用于虚寒症。崔松表示,艾叶有一定功效,但也不要夸大其作用,且不能用于治疗热病,避免“火上浇油”。

端午节还有一些传统习俗,比如吃粽子、咸鸭蛋等高营养食物,可以增强抵抗力。但粽子中的糯米含大量支链淀粉,人体易吸收却不易消化,升糖指数很高,糖尿病人和胃肠道病人都不宜食用,健康人群应当控制摄入量。咸鸭蛋盐分和胆固醇含量高,也不可多食。

划龙舟原本可能是夏天“傩礼”

划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它与防疫有什么关系?姚渊考证后认为,划龙舟原本是一种傩礼。

傩的本义是发难、责难,是一种攻击性仪式。驱傩的对象,可以是五毒疫病、邪魅鬼祟,还可以是敌国敌军。天地四方、有形无形的负能量,都在傩的讨伐之列。《周礼》中,傩属于夏官司马序列,傩之领军者——方相氏属于军队系统,是军中之至勇、武士之“狂夫”。傩不恃外力外神,召唤人类自身的力量与勇气。

2017中华龙舟大赛总决赛在海南陵水举行  新华社 发

在《礼记·月令》中,有春、秋、冬三时傩。春傩在季春三月,以助阳气;秋傩在仲秋八月,以通秋气;冬傩在季冬腊月,以送寒气。一岁三傩,独缺夏傩。“这令人费解,毒月毒日岂不是最需驱傩的时节?”带着这个疑问,姚渊查阅古书,找到了夏傩存在的证据——

《古今图书集成》所引《武陵竞渡略》记载:“今俗说禳灾,于划船将毕,具牲酒黄纸钱,直趋下流,焚酹诅咒疵疠夭札,尽随流去,谓之‘送标’;然后不旗不鼓,密划船归,拖置高岸,搭阁苫盖,以待明年,即今年事讫矣。尔时民间设醮预压火灾,或有疾患,皆为纸船,如其所属龙船之色,于水次烧之。”

姚渊据此分析说,龙船的本质是傩船,旨在遣灾送瘟。船夫划桨时的发指眦裂,不正是对“狂夫”的印证?先索室驱疫,然后驱疫入船,最后遣灾送瘟,不正是一条清晰的驱傩流程?因此,端午是一个充满勇武之气的节日,通过龙舟竞渡这种仪式,传承着中华民族抗击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爱国情怀、卫生防疫存在紧密关联

今年夏至那天,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在浦东新区三林镇参与了“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活动。汉未央在现场举行驱疫祈福大傩礼,演绎了傩礼、傩剧、傩舞。头戴面具、身着汉服的“方相氏”用箭射中龙船上的五毒帆,再升起祥瑞旗,力争复原端午“克难迎祥、驱疫逐祟”的原初意义。

汉未央在浦东三林举行端午驱疫祈福大傩礼 

在端午祭环节,祭祀手持毛笔点朱砂、抹雄黄,10位旗手在祭祀身后徐徐打开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将爱国情怀与卫生防疫融合在一起。“朱砂是红色,雄黄是黄色,与国旗的颜色吻合。”姚渊动情地说,“在我看来,五星红旗是中国人最大的护身符。”

汉未央在浦东三林举行端午驱疫祈福大傩礼 

他进一步解释说,“克难迎祥、驱疫逐祟”是端午节的原初意义,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端午节的后发传统,这两个传统存在紧密关联,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民健康与国家富强的关联。在这场抗疫人民战争中,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成功抵御了肆虐病毒和外部压力。“端午节的龙舟傩礼,正体现了我们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民族传统。”

栏目主编:顾泳 题图来源:汉未央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