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最近召开的这次上海市委全会,为何要专门针对这个重要理念出台一份意见?
分享至:
 (41)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忠 赵聪 2020-06-24 06:2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标志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自觉,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进入新阶段。

6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2019年11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城市的根本属性,人民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人民城市理念为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向,解决我国市域社会、城市社会发展中遭遇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厘清城市发展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支点。

在国家理念、治理体系层面确认城市的人民性有何重要意义

反思城市发展史、文明转换史,不管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早期城市,以工业为基础的近现代城市,还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当代城市,人民始终是城市发展、城市建设的真正主体。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民往往被作为具有客观作用甚至发展工具意义上的沉默主体对待,而没有成为目的与手段相统一、事实存在与价值自觉相统一的城市主体,没有在国家理念、治理体系层面成为具有空间、经济、治理、生活、文化、话语等全面城市权利的主体。在国家理念、治理体系层面确认城市的人民性,是对城市本质的溯本清源,对人民的城市首创地位、历史主体地位的深层确认。

当代城市型社会日益具有坚韧性、安全性,但仍存在一定的脆弱性、问题性、风险性。城市问题、城市风险的成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没有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深层人本统一性的有机体系统推进。在人民城市视野中,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等深层统一于人民城市。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特别是落实,为统筹城市发展各领域、根本化解城市风险、解决城市难题,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论基点。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格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到芒福德的《城市文化》、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沙森的《全球城市》等,注重城市的人文性、人本性,是人本主义城市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人本主义城市观对纠偏以经济增长、物质空间为重点的片面城市策略具有重要价值。但已有人本主义城市观的一个重要不足,是回避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没有直面人们在空间、财富、机会等城市权利上的差异,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城市发展以人为本。人民城市理念,对于克服人本主义城市观的抽象性,真实推进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具体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城市权利,具有指导意义。

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性的质量和水平

从理论层面来说,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人民性与公共性的关系。

人民性与公共性相互支撑,一方面,人民性是公共性的基础,没有人民性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公共性;另一方面,人民性通过治理体系、社会机制、社会行为的公共性具体实现,没有公共性的人民性是抽象的人民性。正确处理人民性与公共性的关系,在空间、治理、经济、文化、素养等层面系统营建城市公共性,对于人民城市的建设具有具重要意义。

公共性是相对于私人性而言的。私人性更为强调个体权益、个体责任,公共性更为强调个体之间的共同权益、共同责任。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合理有效的公共性,私人性将失去基础与保障;没有合理的私人性,公共性将失去活力。城市私人性注重个体层面的权益、隐私等,体现为对私人空间、财富、行为、观念等的保护与尊重,体现为个体在获得相应权益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义务。城市公共性注重通过城市制度、权力等为所有城市主体提供均等、共享的城市权益,并要求城市主体为城市整体承担相应责任。在尊重城市私人性的同时,系统营建城市公共性,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性的质量和水平,对人民城市建设具有路径意义。

其一,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空间是城市的基础构成,城市空间的公共性水平,是衡量城市人民性的重要尺度。空间的公共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权利的非固化、流动可能,二是公共空间的样态、数量与质量。空间权利也就是人们进入、使用、处置空间的权利,公共空间也就是人们可以无差别进入、使用、共享的空间。减少空间权利的黏性、固化度,提升空间权利的流动性,营建更为丰富、多样、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是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内容。

其二、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的公共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城市、市域社会是一个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命运共同体,推进城市公共治理,使多元城市主体可以参与市域治理的全过程,把城市治理的重点向基层、社区下沉,对具体实现城市治理的人民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进一步完善城市经济的公共性。经济是城市存在与运行的基础,所有制多元化、运行方式市场化,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趋势,也是城市经济更具活力的重要原因。但也应该看到,目前,人们在进入经济领域、获取经济机会、享有经济财富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差异,城市经济的公共性水平还有待提升。反思历史与现实,一个缺少公共性的城市经济往往难以持续良性运行,且容易引发政治问题、社会冲突。改善、提升公有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质量,增强、提升民营个体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责任担当,提升城市就业水平,调节城市人口的收入差异,系统完善城市经济的公共性,对建设人民城市具有基础意义。

其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的公共性。一方面,城市越发展,文化越重要,文化是城市的重要底蕴,人们的文化素养制约城市发展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历史与现实中,人们在城市中获取文化资源的条件与能力往往并不均等,这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努力使每个人都可以相对均等地享有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机会和资源,是评价人民城市营建水平的重要指标。努力营建更为多样、优质的文化空间,扶持支持多样文化机构的发展,推进城市教育与文化的均等化,使城市文化更具公共性,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

其五,进一步提升城市素养的公共性。一方面,城市社会具有高复杂性,不同层面城市主体必须休戚与共、有机协同,打造具有公共素养的城市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面对城市竞争,人们往往更为侧重培育个体从社会获取资源的能力与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放大了城市问题,甚至可能使城市成为以个体为中心、相互冲突的丛林风险社会。规范、引导城市教育、城市宣传、城市舆论、城市艺术,扩大城市信息的共享度、公开度,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城市的整体性,对提升多元城市主体的公共意识、公共素养,建设更高质量的人民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人民性是城市的根本属性,人民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人民城市是自发生成与自觉建构的辩证统一,建设人民城市,尤其需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自觉营建城市公共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标志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新自觉,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进入新阶段。上海是我国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样板地区之一,和全国其他区域一道积累了营建人民城市的丰富经验。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系统总结上海及我国建设人民城市的经验,形成人民城市的系列研究成果,对人民城市的未来营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伦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