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听陈西滢、凌叔华之女陈小滢谈父辈的故事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云倩 2020-06-25 08:16
摘要:她是真正的名门闺秀——父母是文坛耀眼的作家陈西滢、凌叔华。1945年7月,抗日战争的危急关头,这个14岁的少女,写下“以个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奠国家民族亿万载不朽之根基”的誓言,又用指血写下“我祖国万岁”的血书,坚决要求从军。这个夏天,走入她的家门,听她讲父母这一代的故事,仿佛走进了历史

 初夏,打了个滴滴去北京大山子方向的路上,有一句话一直在我心里盘桓:缘,妙不可言!

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在2016年6月,在我编辑的《复旦“村庄”:留下优雅的文人背影》一文中。作者读史老张写道:“在庐山村,靳以是最好客的‘村民’之一,他的家里经常高朋满座。1946年9月,女作家凌叔华准备坐船从上海赴英国,与在伦敦的丈夫陈西滢会合。在等船期间,凌叔华携女儿小滢住在靳以家。”当时,只知道她的小名“小滢”。


陈西滢与凌叔华


陈小滢周岁与父母的合照正反面

2018年3月,我的一位作者张昌华先生问我,有一个故事,可比当时正在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要不要?我稍事了解,赶紧求赐稿。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她的大名“陈小滢”,一个真正的名门闺秀——她的父母是文坛耀眼的作家陈西滢(本名陈源)、凌叔华。1945年7月,抗日战争的危急关头,这个14岁的少女,写下“以个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奠国家民族亿万载不朽之根基”的誓言,又用指血写下“我祖国万岁”的血书,坚决要求从军。但因年龄太小,未被批准。她远在英国的父亲,把她立志从军的家书发表于英国的报纸上,深以她为荣。这是一个多么有个性和才情的女子呀!因文结缘,我与小滢先生就此加了微信。


三个写血书立志从军的少年好友,左起杨衍枝、郭玉瑛、陈小滢


小滢的血书(1945.7.24)

我的一位师兄,看了我在朋友圈发的这篇文章,得知小滢先生曾有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工作的经历,想要拜访她,请我帮忙联络。过不多久,师兄兴奋地告诉我,他与小滢先生相谈甚欢,更有意外收获,谈话间,帮她找到了失联70多年的闺蜜———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先生的妹妹周徵佑。他大学时期与周徵佑的女儿同在复旦文工团。我比他更兴奋,我告诉他,我小时候和周阿姨一家住在同一个大学宿舍区,与她女儿是发小。那种感觉,真的让人觉得奇妙。如果不是我在上海书城偶然买了一本书并选编后在报纸上连载,张昌华先生不会主动给我办公室打电话,从此成了我的作者;如果张昌华先生不是偶然看到小滢先生当年的血书,也不会为我写这篇文章;如果师兄没有仔细看我朋友圈的那篇文章,就不会有那次在北京的拜访;如果没有那次拜访,两个当年的闺蜜也许很难再有交集,而周阿姨又恰好是我儿时的近邻。

带着这种奇妙的感觉,走进了陈小滢先生的府上。看着一屋子的小摆设,就觉得这里充满了故事。果然,我刚坐下,小滢先生问我要喝什么,在她给我的选择中,我选了冰橙汁。她马上想起了一个故事,那年王震副总理访英,她作为接待方一员,事先了解到王震副总理只喝热水。对此英方不知如何是好,她就告诉他们,只要把水加热就好了。英人十分惊诧。


陈小滢先生在家中(许云倩拍摄)

与小滢先生聊天,就像打开了一本历史书,但不是纯文字的那种,而是有画面感的,充满生趣。她说自己和两个人有“狗缘”,一个是王世襄,一个是英若诚。抗日战争时期,王世襄从李庄去乐山故宫库房看南迁的文物,库房在山洞中,出山洞时,他看到一只母狗带着几只小狗,便去逗狗,不想被狗咬了。小滢母亲让她陪他去找医生,他腿疼得不能走路,拿小滢当拐杖,“拄”着她走,偏巧小滢鞋中有个钉子,两人一瘸一拐都很痛苦,还没找到医生。为防狂犬病,王世襄去成都打预防针。打完一个疗程共14针,回李庄时在一小地方过夜,外出方便时,又被毒蛇咬了一口,幸而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处理得当,生命无虞。与英若诚的“狗缘”,是她后来才知道的。当年在北京时,母亲见她一个人寂寞无聊,有一天就给她抱来一只小狗,告诉她这是一位英伯母送的。可把她高兴坏了,整天躺在地上跟小狗打闹玩耍。直到她几十年后回京遇到英若诚先生,说起此事,英若诚说,当年他特别喜欢家里的那条小狗,可是有一天被母亲抱走了。母亲说,有一个陈伯母硬要拿走这条小狗给她女儿玩,让他伤心了好久。两个人的童年往事接上了轨,只是说法各不相同。

说起1946年她和母亲在复旦宿舍庐山村靳以家等船去英国的那段日子,她回忆道,有一次萧乾骑车带她外出,差点被美军的吉普给撞了,靳以知道后,训了萧乾一顿,萧乾像个窘迫的孩子,面红耳赤。萧乾喜欢孩子,却又不会带孩子。他们同在香港时,萧乾带她出去吃冰淇淋,把她给吃吐了;带她坐车,把她给坐晕了。小滢先生后来知道,她的先生秦乃瑞(Jonh Derry Chinnery)还是萧乾的学生呢。


1949年,小滢与父母

陈小滢虽是名门之后,但出生不久就逢战乱。当时,她父亲陈源博士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日寇进攻武汉时,武大迁到乐山,她在乐山武大附中初中部念书,生活十分艰苦。1946年她随母亲赴英国与父亲团圆,因为父母要去法国工作,就把她寄养在一个牧师家中,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她会得到善待。没想到这个牧师非常恶毒苛刻,15岁的小滢在他家饭也吃不饱,而且刚到英国的她又无法与人沟通。那个意气风发想要从军杀敌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异类。为了生存,她只好半夜起来吃扔在厨房里的土豆皮。现在说来,已是云淡风轻,但我知道这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幸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伦敦大学和马德里大学学习中、英、西班牙、法、俄这联合国通用的五国文字,后任职美联社驻香港分社和BBC驻香港办事处,接着又考入BBC国际部,先后任记者、播音员,获永久职位。


陈西滢(右)与陈小滢、秦乃瑞在伦敦公园

走遍万水千山,她总是带着最早从乐山开始请人题词的三本纪念册。为她题词的那些叔叔阿姨都是中国文坛、政坛的著名人物:冯玉祥夫妇、赵元任夫妇、丰子恺、苏雪林、陆小曼、许广平、赵清阁、戴爱莲、沉樱等等。这是她最珍贵的财富。如今,她的忘年交傅光明先生正在帮忙整理她父亲的书信和日记,她手边的塑料袋里装的正是她父亲留下的文稿,有些散乱,有些潦草,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他俩每天通过微信一段段地辨认核对。

临走时,小滢先生让我打开她家的落地钟,介绍说,这是她先生英国家族300年前传下来的老物件。又打开玻璃橱,让我看一碟谷物一样的东西,告诉说,这是邓颖超送给她和儿子的,是青稞。邓颖超与她母亲是同学,她称她为邓姨。邓姨送她青稞是希望他们能像这个种子一样,无论到哪里,都不忘自己的根本。


秦乃瑞家族有300年历史的落地钟(许云倩摄)


邓颖超所赠青稞(许云倩摄)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皆由作者提供)

栏目主编:黄玮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