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地评线】两个新提法背后:危机中,上海能否成为全球“避风港”?
分享至:
 (57)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评论员 2020-06-03 06:30
摘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谋划上海的工作,从来都需要大格局、大视野、大扇面。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上海的成就,来自同全国和全球的紧密连接;上海的价值,也体现在为全国与全球提供高能级服务。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最新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格局下,上海方位何在?有一点可以明确:外部环境再怎么变,开放的大势不会变,以高水平开放寻求突围的路径不会变,进一步提升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开放水平,打造开放枢纽门户的功能定位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四大功能”,指向的是上海在大扇面里的服务能级、产业能级、开放能级。市委领导新近提出,上海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造这个“节点”和“链接”,正是强化“四大功能”的具体抓手,亦是上海在新格局下发力突破的关键所在。

做节点和链接,意味对各路资源尤其是高端资源,拥有集聚和配置的能力。上海自身的空间有限,唯有努力配置更多资源、辐射更多半径、发挥枢纽平台作用,才能拓宽发展的幅度,提升城市能级,并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掌握更多制度性话语权。

而能够成为这样的“节点”和“链接”,不仅要“大规模”,更要“强功能”,也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用制度高地、功能高地来对要素资源产生“吸附力”,并为更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战略通道。

2020年本就是上海“五个中心”的“交账”之年。建设“五个中心”,本身就是建设“枢纽节点”。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都意味着对全球资源的融通配置;科创中心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掌握创新链、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进而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牵引作用。与此同时,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与长三角的“龙头”,在国内发展大格局中,也理当主动担负起集聚、引领、辐射的使命。

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名列第五,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城市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年排名世界第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700家,都是能级的佐证。但也无须讳言,同成熟的“五个中心”相比,上海在国际化程度、高端资源集聚度和体制机制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要提升,关键是围绕“通”字作文章。尤其是在外部环境面临种种阻碍的情况下,上海更要带头为要素流动打开通路、疏通堵点,通过更大力度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推动经济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高效聚合。

临港新片区、科创板、长三角一体化、进博会等上海正在承担的国家战略,从不同层面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契机。要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必须将这些业已明确的战略任务需要牢牢抓在手中,争取更多改革试点、只争朝夕推动落实,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制度红利、政策红利;产业方面,也要进一步聚焦核心功能、重点特色、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并用产业集群来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某种程度上,疫情之后的全球经济的格局重构,既是冲击、也是机遇。它倒逼我们从现在开始想方设法逆势出击、疏通循环,稳住并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信息、货物、科技要素,努力让上海成为危机之中的“避风港”。这要求我们更主动地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和综合环境,让环境优势成为最可依赖的比较优势,稳定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更要充分衔接国际规则,彰显制度优势,努力提升在全球市场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价权、话语权、标准制定权,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绕不开的重要节点。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李茂君 司占伟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6月3日《解放日报》,原题为《强功能,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论“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发力点突破口”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