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2019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展出,听听这些艺术家的“年度小结”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20-05-26 09:53
摘要:促进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健康、良性发展

作为展示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创作与研究的常规展,每年一度的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日前开展,将展至6月30日。

“年度创作与研究课题”是油画创作室、雕塑创作室和理论研究室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人员,按年度各自创作与理论研究课题项目,为产生具有原创性与创新性的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所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年度展旨在发扬学术民主,倡导不同的学术观点、方法以及对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表达,以期进一步推动艺术内容、观念、风格、流派之间的交流和切磋,促进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健康、良性发展。

作为公益性质的国家专业艺术创作与研究机构,油雕院的创作与研究始终秉承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秀传统,积极响应新的时代使命,不断推陈出新、开拓进取。下面,不妨让我们来倾听一下这些艺术家的“年度小结”。

刘曼文:绘画实践与图像应用

在绘画实践中,图像的运用重新改变了其原有属性,艺术家生活经验、绘画技术储备以及对人生的认知态度,赋予图像以绘画的语言表现形式。

评价: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馆长路易吉·贝利尼评价她的作品“不仅很出色,而且深具哲思,因为她能透过画布看到更加深层的东西。这就是那些只有大师们才能洞见,而常人却无法感知的东西”。

殷雄:具象绘画的实验性

在图像化的时代,当绘画的叙事功能减弱以至于丧失时,作为具象绘画具有多大外延的可能性,又将呈现怎样的态度使绘画回归于绘画本身,使这一传统的手段延续并证实它无可替代的价值。

评价:殷雄写生作品延续了具象作品诸多特点:冷静、精练、概括、节制,色彩极为含蓄,注重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结构的提炼,并予以庄严化处理,从而获得仪式化的崇高感。殷雄写生所及之处,人文地理差异极大,但殷雄对物象的简化、对画面结构的庄严化处理以及对沉静而神秘的气氛表达是一致的。他对写生对象关注不仅限于视觉,殷雄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考察当地的历史掌故、社会文化、生活状况和地理风俗,为此写了专门的笔记。他所感兴趣的是写生对象背后的文化积淀,进入对象的文化情境,力图触及其精神世界。——摘自李诗文《诗意地思辨》

李淜: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中有效借鉴现当代艺术表现语言的可能——一个画家

在西方,“画家”一词指的是一类社会学科的专家,他们的社会身份来源于平面视觉艺术的生产。然而,对于旧石器时代在原始洞窟中描绘岩画的智人来说,几乎没有这些社会身份的痕迹。原始部落中的绘画工匠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成了无名的存在。在远古,体力劳动不像智力劳动那样受到重视。古希腊的缪斯女神并不包括绘画和雕塑。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当时的人文艺术实践者是通过知识和思想而不是通过视觉艺术来超越自身的杰出人物。这些过往留存下来的精心制作的绘画作品表明,在这些社会劳动分工中,描绘世界的能力是托付给“某些人”的。

在中世纪,5世纪到15世纪之间,很难为画家找到明确的身份。当时,“artist”一词指的是文学院的学生和老师,用“手”制作的人被称为“artifex”或“craftsman”,这是神职人员一种定义。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在画家们成立自己的行会之前,他们都被纳入医生和药剂师的行会,因为他们都使用植物和矿物。虽然画家开始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但他们还不是自己作品的主人,这些作品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努力。在中世纪,很难将一件作品归为一个艺术家所有,因为它通常是匿名的。社会对画家高超技艺给予赞叹,但这种赞叹更多地是给予其作品,而不是创作者,画家依然处于社会的边缘,他的地位远比作品更低。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画家的形象——创造性天才的形象——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文艺复兴产生了许多绘画的杰作,然而,这仅限于少数人士。文艺复兴预示了古典画家的出现,他们是自由的专业人士,在学术环境中进行他们的工作。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画家的形象才开始出现,他们受到职业和深层灵感的驱使。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现代画家的形象逐渐建立,其首先在专家眼中得以观照,而后在公众产生影响。绘画是越来越理解为表达画家的内在自我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一个理想或世界的真实写照。20世纪下半叶逐渐出现了当代艺术家的形象,其逐渐远离了文艺复兴以来画家在社会中的一种既定形象——画家为绘画终其一生,更甚为之殉道。其鼻祖杜尚是最早反对把绘画作为职业、学术专业的人之一。

何为画家,画家何为?或许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

石至莹:重新思考绘画性

2019年的研究课题依然是围绕“重新思考绘画性”,主要是以静物为主。对我来说,除了绘画史或文化上对于静物的图像、主题、观念的研究,作为一个随手可得的物的存在,静物可以让人长时间以及近距离观察,并且把这种观察提取到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不涉及任何观念或者情感的抒发,只是观察和被观察。作为对象的静物,光影、画面、色彩、手感,这些不同的状态都互相组合转换,而转换时的临界状态,就是我体会到的事物的存在状态,尽可能把这个状态具相化,画成一幅画。

鲁丹: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图像转换展示

图像的利用可以支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但是和我们传统运用图像的概念不太一样,不仅仅是图像的内容,还有绘画的方式和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当艺术家利用图像再次表达出来的这张画、这个视觉,是取决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每个人的内在理解,来决定了这个画面本身的意义,并且强调了不同的文化背景里面怎样去看这些视觉的影像,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图像的利用和艺术家本身的情感来赋予真实,并创作一批作品。作为当代上海油画雕塑院的具象艺术工作者,图像的利用是绘画创作的必要手段。由于图像在具象绘画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图像提供了丰富的现代观念,如何处理好图像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油雕人的重要课题,对当代油画雕塑院的艺术导向是非常重要的。

杨冬白:金属雕塑的写意山水表现当代人文意义

从中国绘画的山水画上着手研究,诠释东方文化的意境并梳理其脉络。以自我的主观感受,用自然的山、水、人为载体,用雕塑的手法来表现具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山水,从而探索一条传统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写意雕塑”是相对“写实雕塑”而言的,它融入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和哲学思想,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怀,相对“抽象雕塑”也更易被接受,近年来广受关注。该项目正是紧紧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主线来研究雕塑中的一个大命题,具象雕塑、写意表现在新时期的发展更是责无旁贷。坚持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是我们创作研究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2018年度的创作是通过对金属材质的特殊性的研究,加上电脑cad模型制作、金属切割等技术的支持,较大程度地完成了2017年度提出的项目课题。该阶段的创作从对金属加工的研究进入到对人文山水的研究,将两者相结合,呈现一种新的雕塑创作手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2019年度的项目,则对写意山水、艺术人文的金属创作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除了金属雕塑,此次还展出了两组与艺术家雕塑作品具有一定内在关联性的摄影作品。

袁侃:象征寓言体在雕塑及装置作品中的运用

通过对自然界动物生命的细致观察与敏锐理解,将自身对于现实的忧思与关切投注其上,塑造了不同情感和性格倾向的动物角色,从而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剧情。艺术家不仅是角色形象的塑造者,实际上也是这场关于生命的寓言剧的编剧和导演。借由奇异、梦幻、野性、荒诞场景的营造来映射并观照人类在今天所处的复杂境遇,艺术家自身的态度和批判性立场在此过程中亦得到含蓄而有力的表达。

韩子健:当代雕塑的时间意识和身体表达

机缘之下,2019年重温了塞尚的疑惑。事物的况味究竟意味着什么?事物如何可能被接近,如何被把握,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经验问题;同时也是关乎情感的和身体的经验问题。在《眼与心》里,塞尚的困惑集中于绘画的深度,他似乎是在问:一种非视觉性的深度如何能被视觉加以呈现?区别于主体对象化的视觉建构,“深度”是被感知事物自身呈现的场域,而场域则非主体的创作所为。因此在对塞尚的转摹中,“深度”这条线索愈发地难缠……在《塞尚的疑惑》一文中,占据很大篇幅的是对塞尚多疑性格的分析描述。梅洛庞蒂给出了与此有关的另一种可能性解释:正是艺术家自陷于表达悖论的困境时,他的个性轶事才会变得有意义。至少这两者是复合相契的,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后者决定前者。作者以这样一段话作为长文结尾,“我们从未脱离我们的人生,我们从未面对面地看到观念抑或自由。”是的,这里也拿它作为我这些零散记录的结尾吧。

朱勇:传统与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观念与造型

传统与当代是当今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热议话题之一,这个话题的涉及面较广泛,不仅牵涉到艺术的发展形式,也牵涉到艺术发展的观念,还涉及到当代艺术的一个创作方向。本研究在艺术的门类方面重点落在雕塑创作上。当代雕塑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丰富多彩的当代雕塑作品提供了大量视觉资料,这些已有的雕塑作品反映了此阶段雕塑家在从事雕塑创作时的观念和造型选择,此研究的主标题“传统与当代”也是其中的选择之一。这个研究主题包含当代雕塑发展的本土化,本土化又包括创作观念的本土化,造型方式的本土化。但是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的整个雕塑教学体系都是从国外搬进来的,这就使得我们一开始就是以西方的判断标准来评价雕塑。当我们关注到本土化的时候,是从西方的美学判断去审视传统审美,与自古以来本土形成的审美判断是有一定冲突的。雕塑创作的本土化在审美判断上有了一定的分歧,这在一定层面促成了传统与当代转化的研究。当我们在进行雕塑创作的时候,在观念上开始思考如何衡量传统与当代的区别,在造型上开始考虑是传承、转化还是创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研究。

林森: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在当代具象雕塑中的运用

当代具象雕塑语言面临着开放且复杂的交叉路口,一方面,新材料、新技术对雕塑拓展了雕塑形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与新观念不断刷新与颠覆着雕塑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雕塑的东方精神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因此中国具象雕塑,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具象雕塑,仍然需要从传统的文化、思想、审美中吸取灵感,并且吸收与借鉴的应不仅仅是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形态、皮囊,更应吸纳其精神内核,用作品来表达中国艺术的静谧与深邃,探索东方美学在当代具象雕塑中的时代意义。

傅军:具象的当代性

本课题所探讨的具象的当代性,是指作品中有着具体形象,但其意义超越了外在的视觉形象,而是负载了反思艺术理论和提炼艺术语言的思想,带着当代艺术理论的内在特质,基本摒弃了学院写实艺术的保守和单一。这些具有鲜明当代属性的具象艺术,它的存在意义不再是为了“记录现实”,更多的是通过艺术观念的更新,语言方式的拓展,表现手段的丰富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语境和当代审美。

在此,我通过深入了解创作者在观察、体验和思考基础上发挥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并在语言的表现性、寓意性、象征性和观念性上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还能在视觉感受和心理接受两个层面不断补充新的资源、增添新的艺术方式,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心理上与当代人引起共鸣,在精神和情感上引起共振,体现出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趣味。

我关注和研究这些具象作品和它们的创作者,更多以艺术理念、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上的某种共通性为前提。除了个别特别年轻的艺术家之外,他们多年来始终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状态进行着创作,不同阶段的作品有着一种相对明确的承续关系,并能从中看到他们艺术语言的日渐完善与成熟。无论是知名艺术家还是青年新锐,都在艺术思维和创作实践上保持着非常活跃和勇猛的状态,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智慧和创造,为中国当代具象艺术的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更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现实又可行的路径。

江梅:“现代性”与“当代化”的本土实践路径

在20世纪中国现当代美术实践和研究中,“现代性”和“当代化”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二者都蕴含着如何面对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传承与转换,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性价值与当代文化精神的中国新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的使命。本课题通过具体的实例考察、资料收集与相应的归纳研究等工作实施开展,试图在今日中西方艺术交织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对具有中国特质的现当代美术实践的考察与研究,探究“现代性”与“当代化”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与探索道路上的不同样貌、形态和精神意涵,思考其对中国未来艺术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李诗文:传统山水画语言的当代化转化(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

“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大的系科,代表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成就。其独特的体系、深厚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技法语言、造型观念上,也体现在文化思想上。历经了20世纪百年的西学东渐和21世纪的全球化和城市化,在高密度数字信息化的今天,艺术该如何面对逐渐疏离和衰退的自然?如何看待已经远去的人文传统、尤其是水墨山水传统?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面对材料和思维观念的巨大差异面,油画(这一西来的画种)创作如何在语言和观念以及精神内在上接续我们自身文化脉络?西式造型思维和时代语境如何与水墨传统在交织互动中触发绘画的更新?此项目以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探讨山水造型文化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转化,探索绘画语言系统当下生成的可能性。 

前:朱勇雕塑;中:杨冬白雕塑;后:殷雄油画

理论研究室成果

题图来源:上海油画雕塑院提供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