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产业观察 > 文章详情
天地往返运输从跟跑向并跑跨越,细数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七大新突破
分享至:
 (1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锟 2020-05-08 18:28
摘要:试验船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已具备雏形。

返回制动、返回舱服务舱分离……返回舱离地面越来越近,6个气囊打开,落地缓冲,平稳着陆。

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成功降落在酒泉东风回收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标志着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开启全新篇章。

相比老资格的“神舟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可“一船多用”,既可应用在近地轨道,支撑我国空间站建设,还能胜任载人登月等更遥远的深空探测重任。作为名副其实的“太空巴士”,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新飞船可一次运送6名航天员,根据任务需求,它还能从“太空巴士”变身为“太空货车”,向空间站运送大量补给物资,或者把空间站的试验样品带回地球。

作为一型充满想象空间的飞船,让人充满期待。这次任务的主要目标就是验证新一代载人飞船方案的正确性。据了解,为验证更多技术和设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为试验船安排了高密度的飞行事件。在轨飞行过程中,试验船完成了数十个关键动作,开展了多项搭载试验,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从成功发射到安全返回,试验船表现完美。尤其是,事关试验成败的7项关键技术一一得到验证,为下一阶段新飞船研制和正式投入飞行奠定坚实基础。7项关键技术分解如下:

——在轨飞行阶段,首次采用的国际上推力最大的单组元无毒发动机成功完成首秀。该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具有无毒、无污染、低冰点、密度大、比冲高和使用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后续将全面替代现有推进剂,进一步提高航天员的安全性。

——首次采用的国内目前空间飞行器用的最大容积表面张力贮箱,表现完美。这一贮箱采用铝合金内衬+复合材料缠绕结构,装载量更多,能为试验船提供更大轨道机动能力。在轨飞行期间,试验船轻松完成多次变轨,进入大椭圆轨道,为大再入角高速再入返回创造了充分条件。

——更加全面的综合电子系统表现优秀。任务过程中,该系统出色完成整船总线管理、时间系统管理、数据存储、触点信号处理以及热控管理等功能,让飞船运行更高效。

——更加智能的自主轨控技术发挥出色。在轨运行期间,姿控发动机进行姿态控制,保持了三轴对地姿态以及变轨和制动期间的姿态稳定性;轨控发动机实现多次变轨,并成功执行返回制动,精准操控着试验船完成太空飞行。

——再入返回阶段,首次采用的新型防热结构与材料经受考验。整个防热结构在重量同比降低超过30%的基础上,保持了极高的防热效率。采用的新型轻质防热材料,不仅承受住了再入返回过程中上千度的高温烧蚀,守护了返回舱的安全。而且防热结构首次采用可拆卸更换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可重复使用率。返回后只需进行一次“体检”,更换一套新的防热结构,返回舱就能执行下一次飞行。

——首次采用的“群伞气动减速+气囊着陆缓冲”技术护航回家路。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到达指定高度后,2具减速伞和3具主伞依次打开,成功将返回舱的速度从“飞机飞行速度”降为“汽车市区行驶速度”;落地之前,6个气囊充气打开,帮助舱体平稳“软着陆”,最大程度保证了返回舱的安全、完整回收。

——量身定制的在轨数据获取系统为未来研制提供科学支撑。任务期间,该系统通过多种传感器网络,获取了船箭分离冲击载荷,以及运载发射、在轨飞行和返回着陆过程的载荷环境;通过测量返回舱大底和侧壁表面特征点的压力和温度,获取了返回舱高速再入过程的气动力和热特性参数。这些宝贵数据都将为新飞船后继型号研制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载人航天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自1992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步向前,突破并掌握了一系列载人航天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从出舱到交会对接的跨越发展,建立了我国自主空间站需要具备的天地往返运输能力。

经过这次任务验证,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适应多任务需求能力、更大的轨道机动能力、兼顾陆上和水上着陆能力等。试验船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已具备雏形。后续,中国航天将结合任务需求,开展新一代载人飞船总体方案深化论证,完善和研制具备高承载人数和货运运输能力、适应近地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使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全面实现由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题图来源:中国航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