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驰援武汉的上海护士长:雷神山48天,有许多坚持和痛苦没被看见
分享至:
 (39)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0-04-30 12:26
摘要:“有人说我们是逆行者,其实我觉得我们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有很多创新的理念留在了武汉。”

29日下午,一场特殊的环同济联合党课在四平社区举行。主讲人是刚刚援鄂归来的杨浦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武汉雷神山医院C3病区的护士长王静,台下听众有来自四平社区的居民、同济大学学生和同济创新创业公司的设计师。

驰援武汉48天的惊心动魄,只有亲历过的人才了解。从出征到归途,一批批年轻的医护人员背井离乡,甚至瞒着家人,在疫情的风暴中心见证生死,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勇气、痛苦和坚持。讲述过程中,现场许多听众潸然泪下。记者记录了几个动人片段。

王静和医疗队员们在隔离病房护理病人。


大巴上除了消毒水味,还有啜泣声

今年小年夜快要下班的时候,王静接到电话,医院召开一个紧急会议。一边上楼,王静心里已有准备,会议室里,所有人脸色凝重。“王静,请组建6名有重症医学背景的护士,奔赴武汉。”这是院领导交给她的任务。

我不是害怕,而是担心该派谁去。”当时,医院发热门诊刚组建了6支护理梯队。还有人报名去武汉吗?20分钟后,30多个消息发送到她手机上。“我一直在监护室工作,我有经验的我报名。”“我老公照顾孩子,公婆都在,我可以申请。”“我没有在ICU工作过,但哪里需要我,我都可以去……”

王静第一次泪目,当时的心情无法言表。她当下选择了几名在重症专科、有ECMO病人护理经验的护士长。除夕夜,杨浦中心医院的2名护士长年夜饭都没吃,就连夜赶到机场,奔赴武汉疫情风暴眼金银潭医院。大年初四,又有2名护士长随上海第三批医疗队抵达武汉三院。

“第一批驰援医疗队什么都缺,包括心理建设,一切都太仓促了。”在上海的每天,她密切关注着前线护士们的情况。“我非常焦躁,看不见摸不着,我宁愿到前线和他们一起面对。”但王静的好几次申请,医院都没有批下来。2月19日,杨浦中心医院派出整建制团队50名医护人员赴武汉雷神山医院接管C3病区,王静“悄悄”把自己放在了名单里。

“我说我一定要到武汉。因为当时上海相对安全,所有工作都已经和副主任交接好,我要亲自带队,和我的护士们一起对抗病毒。”出征前,她给爸爸打了电话,爸爸当场哽咽,只说了两个字:“保重”。给爱人打电话,他说:“我知道你一定会去的。”

飞机降落在武汉,在开往驻地的大巴上,除了消毒水味道,还有一阵阵抽泣声,那个情景王静一直无法忘怀。“医疗队里的护士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孩子,当时对疫情的负面消息太多,大家心理压力非常大。”

队里有个护士是瞒着父母到的武汉。“那孩子家不在上海,每天晚上和父母视频时,都要‘伪装’自己仍在上海。”王静说,“我不知道她父母现在是否已经知道了真相,但我肯的是,他们一定会为孩子感到骄傲。”



通向污染区的通道,是T型舞台

在医疗队,王静称护士们为“孩子”。“他们都很年轻,很多人从来没有穿过防护服,没有任何院感经验。”

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C3病区,王静作为病区任护士长,从建筑工人手里接过的病房只有48张床位,其余都要靠团队来组建。“逐一验收紫外线、负压等设施,还要一箱箱搬运物资进舱。”

2月的武汉很冷,为了安全不能开中央空调,也不敢坐电梯,全靠人肉传递物资。前两天,医疗队每天六点出门,晚上十点才坐车回到酒店,每天超负荷工作。两个90后孩子收拾完生活垃圾太累了,直接躺倒在垃圾堆上。就这样,终于赶在48小时内完成病房组建。

“通向污染区有一条通道,我们称之为护理人员的T型舞台。”首次进入污染区,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先进,把所有的流程点、注意点排摸清楚,告诉孩子们可能遇到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并把操作守则全部“上墙”。第二次再进污染区,由护士长陪同孩子们一起进去。“要让他们感受到‘有我们在,我们和你们一起扛’,消除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视频监控每次穿脱防护服的过程。

进舱和出舱,每一次都安排专门的护士长从旁观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用对讲机告知。“但即便如此,由于孩子们刚开始在污染区操作不熟练,越紧张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容易错。因此心理建设和操作规范同等重要。”

在出污染区的脱间,墙上的操作指示下面就是对应的物品,护理团队把规范做到了极致。一些当地的医护人员常说:“上海人太精细了。”最典型的细节就是,在C3病区,连悬挂在墙上的拖把头都是互不接触的。



知道他不久会离开,想让他有尊严地走

王静在前线组建了多支护理团队,其中伤口造口团队的工作最为艰辛。由于护士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被感染的危险等级很高。

王静为病人护理造口。

在雷神山进行伤口会诊的时候,C8病区有一位病人新冠肺炎好了,但造口伤口一直不好。敞开的伤口出院后容易感染,王静选择了干性处理方法。病人问她:“我疼了很久了,还能好吗?”王静看了伤口后说:“两天后你就不疼了。”病人将信将疑,结果两天后,创伤果然治愈。“病人很开心,说明年武大樱花盛开的时候再请我来作客。”

还有一位重症病人,王静在为其清洗造口的时候,他神志已经不清楚了。“我当时忍不住第一次哭了,觉得病人太可怜了。”王静默默摘下了护目镜,就隔着一层面罩,这样清理造口的时候,她可以看得更仔细,不会损伤到病人。“我知道他不久后就会离开,我想让他有尊严地走。”

王静最多一天进出了三个病房,给7位病人清理造口。当最后一次出污染区,脱换防护服的时候,我腿都已经抬不起来,全身是汗。”

就这样,杨浦中心医院的造口伤口专业组跑遍了雷神山,让许多过去伤口没有得到护理的病人得到了救治。团队还特制了漫画版的造口护理手册,指导病人出院以后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悉心护理减轻病患痛苦。



把创新理念留在了武汉

病区是由彩钢板建成的,病房被外走廊、内走廊层层围住,病人终日看不到太阳。王静组建了康复团队,定期带病人做操,做八段锦。“我们用手套加吸管,做成简易吹气装置,帮助病人锻炼肺部功能。”她说,康复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这样病人在治疗结束以后才能达到完美的康复状态。“这些理念过去一直都有,但在武汉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心理团队对病人来说也很重要。“一位病房里的老婆婆跟我说,她的爱人前几天去世了要去领骨灰,但孩子在另一个医院救治,现在没有人能去领。还有许多病患是从其他医院转入雷神山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没救了,被遗弃在这里……”这里有很多无法言说的痛苦,王静总是跟她的团队说:“作为护理人员,只有共情患者的痛苦,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

护理过程中,团队也尝试了许多创新。由于重症病房的护理人员戴着三层手套,手指在麻木状态下很难找到病人的血管。静脉治疗护理团队想到了一个方法,利用移动B超机来精确定位血脉,这在引导静脉穿刺、确定胃管位置等操作中发挥了奇效。

三八妇女节期间,有爱心企业给医疗队捐赠了玩具小熊。糖尿病护理团队就把这些小熊,改装成给每位糖尿病人标记和轮换注射点的小道具。“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刚出来的时候还是小孩,经此一役,都变成了能因地制宜、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此外,还有进流食的无创呼吸机面罩,让病人可以在不摘下呼吸面罩的情况下喝水和进流食。呼吸机冷凝水储水罐,能在重症病房实现快速更换冷凝水储水袋……这些都是团队在前线的“小发明”。

关舱。

这一路,团队亲手把C3病房从最初一无所有,建设到符合标准,到精益求精的隔离病房。“有人说我们是逆行者,其实我觉得我们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有很多创新的理念留在了武汉。”

在雷神山的 48天,王静看到了太多普通人看不到的勇气、痛苦和坚持。临走前,有一名患者对王静说:“我能抱抱你吗?我不会认错你,因为我每天都看到你的眼睛。”犹记得当时是在雾蒙蒙的寒冬清晨出发,再次回到上海的时候,已是春暖花开。

栏目主编:徐敏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内文图片: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