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军队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回撤,其中有上海这家医院的身影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飞 2020-04-22 06:01
摘要:“我们的目标就是所有老人一个都不能少。”张迁不无动情地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暴发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组建多批驰援武汉医疗队,赶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

无论是在重症患者集中的火神山医院,还是在收治百名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护人员与军队援鄂医疗队其他4000名白衣将士一道,经过84天英勇征战,在荆楚大地上,用汗水灌溉着春天的希望,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的预定目标。

在抗疫一线,他光荣入党

大年三十凌晨5时,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孙玉明家中的电话响起。

已经记不清多少个除夕夜都在医院度过的孙玉明,本想今年终于能陪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不料,他又要在医院过年了,而且还是在武汉的医院。

“去吧!武汉更需要你,家里一切有我。”放下电话,一旁的妻子董秋红轻声鼓励丈夫。身为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民警的她深知,服从命令是丈夫身为军人的天职。

除夕之夜,孙玉明所在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首批医疗队即抵达武汉。1月26日上午,他们所属的海军医疗队,全面接管汉口医院一个16张床位的监护病区,并新开设了1个39张床位的呼吸科病区。

1个科室40名确诊病人,10名医生分成5组24小时轮流值班。当班医生要穿戴好护目镜、口罩、防护服……进去一待便是七八个小时。孙玉明不是党员,在前线却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第一个主动申请进入ICU病房,成为一名“先遣队员”。当时,前线物资十分紧张,为了节省有限的医疗物资,他常常在进病房两小时前便不再吃喝,为的就是避免上厕所而浪费身上穿脱一次就作废的防护服。

由他负责救治的病患中,有两个合并糖尿病截肢的病人,除了患有肺炎外,还有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孙玉明细心询问他们的病史,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调整抗感染药物,使其病情得到极大改善。

2月2日,当军队医疗队从汉口医院转场火神山医院之际,很多患者万分不舍。一位女患者还拿出手机,一定要给孙玉明拍个照片,说要好好记住他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解放军的救命之恩。

2月13日,在抗疫最前线,面对鲜红党旗,孙玉明与其他6名表现优异的同志庄严宣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医者大爱为党旗增色。

在红区,他们让生命延续

“陈主任,情况不好!17床患者突然发抖紫绀,检查发现氧饱和度70%,血压246/120mmHg,呼吸困难,全身发抖。”2月11日,火神山医院红区,值班护士匆匆跑来向陈吉泉报告。

陈吉泉一路小跑,赶到病房,及时采取处置措施,迅速调整治疗方案。经过紧急吸氧、降压等处理后,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年轻的值班护士心有余悸:“幸好有陈主任的果断处置,才挽回了患者的生命。”

红区,可谓疫情一线中的一线,而哪里最危险,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扑向哪里。

俯身重症患者面前,直面其开放气道,插管医生以手中的喉镜和导管为武器,为危重患者争取最后的生存希望。驰援武汉以来,陆智杰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与病毒贴身肉搏。

作为一名从业28年,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科医生,援鄂前,陆智杰就做好了为危重病人插管的准备,并在行李箱里备好了喉镜和喉罩等插管工具。3月1日中午,成为光谷院区重症插管组组长后,他马上联系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插管团队,随后联络医务处准备药品器材,着手制定规范插管流程。下午5时半,两个危重病人达到插管指征。陆智杰迅速全副武装,带领“战斗小组”进入“红区”开展工作。

东方肝胆医院陆智杰为患者插管 

第一位患者84岁,患有多种老年病,身体机能比较差。陆智杰操作喉镜,实施了一系列动作,顺利置入加强气管导管,精准到位,一气呵成。接上呼吸机后,病人血氧饱和度由83%升到了92%,初战告捷!

另一位病人情况更加危重——核酸阳性,双肺感染严重,接上呼吸机时,血氧饱和度降到68%,危在旦夕!陆智杰临危不乱,开始第二次插管,成功抢回了一条生命。当他一脸倦容走出病房时,指挥部对讲机再次喊话:“一位50多岁的患者亟需插管,请迅速支援!”

“坚持,坚持!”陆智杰做了几个深呼吸,迅速赶回病房,发现患者病情发展很快,随时可能因缺氧导致心跳停止。没有丝毫犹豫,陆智杰率队成功完成了第三例病人的插管。

“感谢您,现在病人氧分压上来了!”在返回住地的车上,24小时没合眼的陆智杰收到患者管床医生传来的喜讯。他长舒一口气,疲倦的脸上充满欣慰。车窗外,夜幕下,几束早樱娇然绽放。

同样要与死神交锋的,还有ECMO施治。在光谷院区,感染一科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拟行肾脏透析治疗,需要经颈内静脉放置血透套管。按照防护要求,需要戴护目镜、防护面屏和四层手套——比平时要多戴一层手套,操作难度明显增加。

在此情况下,王振猛仍能熟练完成穿刺,一如既往一针见血,确保了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

3月14日晚上,感染一科收治一名重症新型冠状肺炎感染的患者。次日经病例讨论后,医院决定下午由王振猛等进行气管内插管。所有监护、器械和药物就位后,由护士按医嘱给药,王振猛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一手扣面罩。

药物作用下,患者的意识很快消失。虽然佩戴了正压头套,王振猛仍然采用光棒引导下盲探气管插管,这种方法无需把眼晴贴在患者嘴边,可以更大程度减少暴露和感染的风险。

不到一分钟,导管顺利插入气管内,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后,确认导管在位。整个过程波澜不惊,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皮氧饱和度一直维持在85%以上(正常值在95%以上)。

几进几出红区,最终,王振猛为该患者行ECMO治疗,并负责桡动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颈内静脉灌注管置入后,为防止管路滑脱,王振猛双手扶稳灌注管,跪在地上足足20分钟,直到妥善缝合固定后才站起来。

ECMO转机后,王振猛和队友们继续坚守了12天,密切监护病人,终于在3月28日顺利撤除ECMO,病人转危为安。

无问弱与老,一个不能少

“老年人体质本来就弱,染上新冠肺炎实在是太不幸了,我真希望他们早一点好起来。”光谷院区收治了462位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中,年纪最大的已有100岁。感染病专家张迁将这些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85岁的高老先生入院时胸闷、气喘,脱氧状态下的氧饱和度只有70%,情况严重,需要高浓度的氧维持。张迁和付立护士长等队员,每两小时就要为老人排一次痰,同时还要为其处理压疮、换药、照顾大小便。

为老人喂饭大约需要40分钟左右,喂到中间饭凉了,付立就去微波炉加热后继续喂。喂完一顿饭下来,她的腰已经累得直不起来。

对于援鄂医护人员来说,湖北当地方言很难听懂,加之好多老人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难免口齿不清,交流起来十分困难。为此,医护人员贴心地制作了医患沟通卡,把诸如“我要吃饭”“我想上厕所”“我要翻身”等语言,用图片的形式描绘出来,方便了医护人员与老人的交流。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老人的病情不断好转,医护人员用红区里的一部智能手机,让他与家里人视频,家人看到老先生的康复情况,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岳母今年83岁,看到这些老人,我就想起我的岳母。天下儿女对于父母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把他们治好,我们的目标就是所有老人一个都不能少。”张迁不无动情地说。

真心换真心。85岁高龄、2500度近视的陶奶奶在康复出院前一天,脸贴在纸面上,用颤巍巍的双手,为医护人员写下一封“萌萌哒”感谢信。

出院时,汪永宏、张迁、殷亚婷、付立等队员护送陶奶奶到医院门口。奶奶皱纹密布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栏目主编:张骏
文内图由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