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我们在一起,就会有奇迹”,这群人发起“哀伤服务”
分享至:
 (5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2020-04-05 10:06
摘要:共同关注疫情期间,因亲人的突然离世而造成的个人情绪归因障碍、家庭关系断裂、社会支持网络脆弱;因防疫需要及社会资源紧张等原因,无法正常开展丧葬事宜而引发的社会关系张力。

清晨5时,天未大亮,王源(化名)望着窗外稀疏的树影,难以入眠。这是她这个夜里第三次醒来。

疫情期间,父亲过世了,她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这让一直孝顺的她感到十分自责,如果她当时在父亲身边,也许……

这几天,线上的专业社工给了王源不少温暖。“陪伴非常重要,后期治疗效果50%以上取决于前期的陪伴与回应。”“社工伴行”服务团的发起人郁之虹说,目前,他们在线上有十余例遭受丧亲之痛的服务对象。郁之虹将他们称为“急性期哀伤者”。每天,社工会花几个小时在线陪伴这些急性期哀伤者,回应他们的需求。

郁之虹参与的这个公益项目,名为“在一起”,成立于2020年3月5日。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联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社工伴行”服务团(线上)、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公益组织项目合作促进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仁德基金会、上海爱德公益研究发展中心等机构/团体联合发起,面向全国。

日前,“在一起”联合行动主题分论坛“疫情下的哀伤服务”在线举行,各地专家、学者、实务骨干开展了交流,探索公共危机社会应对的本土经验。社会工作者如何敏感于大疫之下丧亲家属的多元需求?如何为丧亲家庭搭建完善的服务链?如何协同不同场域和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士相互合作?如何倡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携手共建韧性社区?

专家认为,疫情面前,社会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应该有更多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多问题,不是医疗系统、心理学能全部解决的。”“在一起”哀伤服务联合行动总顾问、上海市民政局原局长马伊里说,心理学是处理个人的关系,让自己不要跟自己较劲,社会工作则是处理个人与家庭、与社区、与公共政策等的关系,让他们恢复正常的家庭、社会生活。

“哀伤服务”的提出,正是基于此。项目集合专业力量、筹措社会资源,共同关注疫情期间,因亲人的突然离世而造成的个人情绪归因障碍、家庭关系断裂、社会支持网络脆弱;因防疫需要及社会资源紧张等原因,无法正常开展丧葬事宜而引发的社会关系张力。

有专家认为,这个公益项目,不仅是民间力量、社工专业对这个社会的使命使然,也是对目前国内社会组织、社工专业本身所具备能力的检视。

事实上,国内从事哀伤服务的专业社工非常少。在接触这次“哀伤服务”前,郁之虹主要从事家庭辅导、青少年儿童社会工作。她认为,“在一起”搭建了专业组、前线组、联络组、筹款组等工作小组,由境内外高校、实务界的资深社会工作专业专家组成顾问团,这为一线开展实务的社工提供了专业保障。

3月17日,浦东社工协会与上海联劝基金会签订资助协议,获得首笔小额资助五万元,经费将用于“社工伴行”项目组。同时,积极与企业、基金会对接,联络筹款上线及定向捐赠事宜。此后,联合行动通过需求调研和专家意见征询,发布了《哀伤陪伴的社会应对指南》的“社区工作者篇(第一版)”和“殡仪服务篇(第一版)”。

参与制定指南的香港哀伤辅导专家刘静儿,现场分享社会工作者介入专业哀伤服务的自我准备。“与哀伤者同行,需要承载很大量的负面情绪,心理负荷很大,需要定时把这些压力和负面情绪适当宣泄。”

论坛上,郁之虹带来了前期一些工作的感悟和思考。值得庆幸的是,一些丧亲家庭经过前期陪伴服务,已经逐步走出家门,融入到社会中。王源就是其中一例。十多天后,王源不再失眠、情绪失控,她走出家门,主动参加了社区志愿服务。她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得到了帮助,现在,我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别人。”

“我们在一起,就会有奇迹!”参与项目的社工对此十分坚信。联合行动小组亦表示,将继续招募合作伙伴、完善合作机制、梳理政策资源、发布应对指南、搭建培训督导框架、总结行动经验、筹措社会资源,在行动中彰显专业和价值。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