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疫情冲击下,受困企业需要政府的“同情”吗?
分享至:
 (59)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万篷 2020-03-14 09:01
摘要:同情,可能是单向度的、浅层次的,甚至居高临下的。共情,则是双向交互的,意味着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分享共担、协同行动。

疫情之下,为企业纾困,成了当务之急。非常时期,上海各级领导干部和许多职能部门官员身先士卒,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沉”到企业复工稳产现场,急企业家和劳动者之所急,急事特办,特事新办,若是新事则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慎包容地办,帮着解决了很多棘手的实际问题。

很多解决方案,成形于生产线边、拍板于会议室内,让大家感受到了海派“店小二”的务实作风。值得点赞!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人感触良多,脱口而出:对企业情况不仅仅是要了解,还要理解。现在看来,了解、理解得都非常不够;企业家亮丽的外表背后,有着常人看不到、受不了的艰辛和煎熬。

还有人说,对市场主体确实应该再好一点,再大气和大度一点,他们关系着社会民生,关系着技术进步,关系着区域发展,关系着国际竞争,但是企业家的很多遭遇,让人同情。

同情,当然是美德。歌德说,同情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同情是人类生存法则。从不少企业和企业家的现实处境看,正经受空前磨难考验的他们,的确挺值得同情。

但话说回来,无论非常时期,还是平常时期,企业家更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共情。

同情,可能是单向度的、浅层次的,甚至居高临下的。共情,则是双向交互的,意味着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分享共担、协同行动。再深一步,就是同呼吸、共进退。政商关系,既要清,又要亲。

“亲”“清”二字的背后,也是这样的共情关系。很多方面,政和商,本来就是一个“共同体”,相互之间的支持协作,完全可以放在台面上,阳光下。

疫情期间,有人嘴上喊着“武汉加油”,实际上却根据身份证号码进行机械式盯防,手势里面只有力度、没有温度,这就是只有口头上的同情,缺少内心里的共情。这种冷漠的假同情,既伤了人心,还有悖于法治精神。处理政商关系,同样要避免这样的倾向。

共情,既是共鸣的情商,更是共振的行动。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脚步近了。企业在冬泳,在强身健体,需要职能部门“伴”泳。企业在春播,在谋篇布局,需要职能部门“联”播。“伴”泳和“联”播,就是“店小二”的本分——帮办。

帮办,帮办,是帮着办,不仅仅是帮着看,更不是让你看着办,当然也不是代办。

同情,多半是脉冲式的,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因人因事因需因部门而异。唯有达到共情的境界,政商关系是不可逆的,是一以贯之的,才可转化为系统性的高效率强效能。

笔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最希冀的,不是间歇性的嘘寒问暖,不是碎片化的“一事一议”,阶段性的“一时一策”,也不是优惠、补贴、帮扶等特殊安排。是什么?

是让制度更透明、更稳定、更集成,普适,普惠,超越具体的人事和事件,能公平公正公开,可持续地运行下去;是让不同职能部门,有统一的口径、标准的服务,“同一屋檐下,分工不分家”,及时填补制度的缝隙,及时削减制度“结合部”的“冲突”。

要真正实现“共情”,真正纾企业之“困”,当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图编制作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