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抗疫关键期,什么样的干部“过得硬、靠得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新要求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翁文艳 2020-03-05 06:31
摘要:总书记提到的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正是危机时刻领导干部需要增强的核心素质。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最吃劲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领导责任,特别是抓落实的职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总书记提到的“四心”,正是危机时刻领导干部需要增强的核心素质。

增强必胜之心,有敢于担当的自信和勇气

面对重大危机时的必胜之心源于领导干部的自信和勇气。自信包括自尊和自我效能感。自尊基于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即明确知道自己是否具备处理危机的必要知识和能力,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自我效能感指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有自信的领导干部更可能尝试困难的任务并树立有挑战性的目标;更可能在自觉不具有危机处理的必要专业优势时,重视更专业人士的想法和意见,并与他们紧密合作共克时艰;更可能在危机时刻采取果断措施,有效处理危机。组织领导绩效研究表明,一个中等程度的自信可能比极高或极低的自信要好。缺乏自信的领导干部可能拖延处理困难问题的时间,甚至将责任推给他人,而过于自信的领导干部则可能因为自大、专断而听不进他人建议,导致冲动或有问题的决策。

危机时刻需要领导干部的勇气来促使其主动担当。勇气与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外部环境的风险评估有关。需要领导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的外部情境大多是非常规、高风险的,这时需要领导者冒险采取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新做法,失败的风险相对较高,难有必胜把握。如果领导干部对所处危机情境中的风险系数评估过高,自觉无能力应对,则会采取逃避责任、规避风险的不担当不作为策略。相反,如果外部环境风险系数较低,甚至零风险,领导干部则会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各种主动担当作为的创新举措。因此,急需在提高领导干部危机治理能力的同时,完善鼓励责任担当的外部环境,构建分级分类的精细化问责机制,健全突发危机情境下的特殊授权制度和鼓励责任担当的奖励机制。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分级分类管理,既要严防死守打好防控战,也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加大力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等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统筹工作。对此,也需要领导干部有严防疫情复发风险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胜之心。

增强责任之心,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从政初心

责任心属于领导价值层面,基于领导干部个人的从政初心。从政初心从心理机制上说即从政动机,领导干部的从政动机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导向的权力动机,即当官是为个人谋求名利、展示个人成就并获得领导职位的不断晋升;另一种是社会导向的权力动机,即当官是为了改善社会、为人民谋福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者表现出强烈的权力需要,并强烈追求职务晋升和高职位;后者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权力需求,行使权力更多是为了群众的利益。这两类领导干部平时工作中都会显示出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的领导绩效。

如何区分不同的从政动机?道德领导理论发现,最重要的区分标准是看他们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的发生矛盾冲突时,是否会更重视长期目的而牺牲短期利益目标。例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最早阶段,领导干部是否能面对已经出现的实际情况,不瞒报病例数据、不掩盖拖延问题,会以人民生命安全为第一原则,及时上报、公布信息,能果断牺牲短期经济目标,勇于承担可能丢帽子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干部更加关心下属的成长发展,更注重人才的培养。这与其致力于长远目的一致,因为一个组织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下属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而注重个人权力的领导者则会更关注在任期内完成短期任务以获取明显绩效来赢得个人的快速晋升。而且,组织领导理论认为,注重个人权力的领导者会更多采取管控、专断的领导风格,会营造出听话顺从的组织氛围,这些领导者的部属更有可能在危机时刻成为逃避责任、不担当不作为的人。因此,急需把好领导干部尤其是高层领导干部的选用关,通过完善“政德”的选用标准使其更具预测性,通过提升考核机制的客观公正性,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者选拔到关键领导岗位。这样的领导通常会更多采取指导下属发展、鼓励下属参与决策的领导行为,而在这样的组织氛围中部属会更愿意主动参与、分担责任,并为了创造组织荣誉而主动担当作为。

增强仁爱之心,有与民同心的民本情怀

仁爱属于领导心理品质,与同理心相关。从心理机制上看,领导干部的仁爱之心是一种与人民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同频共振的同理心。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同情心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表达怜悯,同理心则是从对方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的心理能力。具备这种同理心的领导干部,在疫情期间更能对群众的困难感同身受,会第一时间赶赴危机现场统筹协调指挥,尽一切力量去帮助困难群众。

事实上,领导干部在危机时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既是为民情怀的表现,也是快速准确做出决策的需要。作为第一负责人的领导干部第一时间直击现场,目的是以最快速度了解危机发生的真实、动态信息,减少信息传递中的滞后、遗漏或歪曲,便于及时掌握最新、最全面的真实信息,以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同时,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也有利于将掌握的真实信息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媒介手段告知公众,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安抚公众恐慌情绪,降低危机可能带来的群体性事件、抢购风潮等次生灾害,抑制各种谣言的传播,树立公众对政府应对危机的公信力,从而获得公众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加速各项紧急措施的落地落实。因此,急需在领导干部选用标准中细化从政动机的考察指标和权重,健全突发危机事件第一负责人直击现场、靠前指挥的工作原则和严格的落实机制。当然,危机时刻赶赴现场也会存在不可控的高风险,领导干部要加强必要的自我防护。

增强谨慎之心,有见叶知秋的危机意识

危机时刻的谨慎之心基于在风险将来或已来之际,准确预估风险的敏锐预见力。基于此,领导干部才能有超出常人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以及面对工作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态。面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处于战时指挥地位的党政一把手尤其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敏锐预见力,即能够从大量事实、信息、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点,并在这些关键信息点、自己的知识经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间建立关联,在头脑中形成对当前形势的全局性研判并预测事态未来发展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将关键信息系统化、全局化的战略思维能力。

领导层级越高,需要协调的事情数量和种类越多,需要理解和管理的关系越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越特殊和困难,对战略思维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一个认知能力有限的领导干部,看待事物简单化,很难看到现实中很多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很难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形成有价值的判断。而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通常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当他们跨行业、跨岗位到一个新的领导职位时,会更主动地了解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更广泛地关注外在的学习网络,为可能的突发危机事件做好必要知识储备。因此,急需在干部培训中加强对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拓展干部视野和加大案例教学比重的同时,适当增加以跨部门重大现实难题为主题的项目学习,尤其是要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多岗位历练,积累更为丰富的领导经验,以低风险的实战训练和岗位历练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危机意识。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