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直通200号 > 文章详情
新型冠状病毒、加装电梯、苏州河两岸贯通……上海市民关心的,应勇市长都回答了
分享至:
 (111)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时正 2020-01-20 19:20
摘要:今天下午,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应勇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

今天下午,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应勇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 

市政府秘书长陈靖: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在本次市人代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很高兴应勇市长应邀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在,我们先欢迎应勇市长讲话。

应勇: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第十五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了所有的议程,刚刚结束了,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将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会议期间,广大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报道,大家很辛苦,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应勇市长您好,我的问题是,目前看来,外部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这种情况下,您对今年上海的经济增长是否仍然持乐观态度?上海市将采取哪些措施稳增长、稳预期?

应勇:谢谢你的提问。你这个问题很大很重要。2019年上海的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固稳的发展态势。增长是稳的,在高基数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经济质量是好的,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5%;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2.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8%,这是在大规模减税降费总额超过2022亿、减少地方收入788亿、影响地方收入增幅1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包括降低增值税相关税率减收1138亿,减少个人所得税523亿,降低社保费率减收320亿,降低经营服务性收费等减收41亿元。财政收入结构也是好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全国各省区市最高的之一,非税收入占比为13.2%,是全国各省区市最低的之一。工业投资增长11.3%、连续21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新设外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在上年“三个同步增长”的基础上,2019年继续保持同步增长,分别增长21.5%、7.1%和10.1%。更重要的是,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9.3%,新增就业岗位58.9万个,超额完成了去年初确定的新增50万个的年度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总体平稳。PM2.5年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按照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的部署,刚刚闭幕的市人代会确定了今年全市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6%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后,2019年上海经济总量超过3.8万亿元,现在GDP每增长1个点相当于10年前的2.5个点、20年前的9个点。但是,我们对上海经济发展始终充满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来自于全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上海经济基本面也是好的;还来自于“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的重大机遇和制度创新红利正在加速转化,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有效形成。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做到迎难而上,以稳增长的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狠抓落实、善作善成,确保上海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新奇迹。谢谢!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应市长您好,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今年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我们想知道,政府的“紧日子”会不会让民生保障支出也相应收紧?今年预算报告中强调落实“零基预算”理念,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下一步又将怎样落实?

应勇: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提问的,由于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全市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安排与去年基本持平。坚持以收定支,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这不是权宜之计。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政府,必须长期坚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面对财政收支紧平衡,我们要有保有压,压的是政府支出,今年部门一般性支出在去年压减10%的基础上,再一律压减10%以上,部门预备经费全部取消,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特别是专项经费支出结构。要保的是两个“只增不减”,确保用于社保、医保、教育等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养老金、低保等保障标准将继续有所提高;确保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的支出只增不减。谢谢!

路透社记者:我特别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现在听说北京、深圳已经出现相关病例。我想问一下,上海有没有确诊的病例,现在有什么特别的应对措施?

应勇最近国内有城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病例,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根据国家有关方面的要求,市委、市政府责成市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我们目前加强了对可疑病例的甄别和筛选,对与可疑病例人员密切接触的人员,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果发现确诊的此类病例,我们将依法依规及时向社会公布。借今天这个机会说一下,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大,希望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共同做好防治工作。谢谢!

东方卫视、新闻综合频道记者: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请问应市长,今年在民生保障方面,上海市民可以有哪些期待?

应勇:上海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体现在更多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政府的不懈追求。今年仍要聚焦民生重点、群众关切,持续用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有就业就有稳定的收入。今年新增就业岗位的目标与去年一样,还是50万个,在工作中力争完成得更好。对零就业家庭,继续做到出现一户、援助一户,确保动态清零。小小“菜篮子”装的是大民生。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主副食品供应是充足的,有保障的。物价是重要的民生指标。我们注意到,去年以来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较快,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效果是明显的。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强调,要坚持落实“菜篮子”市长、区长负责制,切实保障主副食品供应量足价稳、优质安全、便利惠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这“两个切实保障”必须抓好落实。“老小旧远”仍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旧改工作。去年,我们完成了55.3万平方米,2.9万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今年的目标是完成55万平方米、2.8万户。同时,继续大力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引导支持多层建筑加装电梯。总之,对大大小小的民生实事,我们都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办,让城市更有温度,让人民更加幸福。谢谢!

新民晚报记者:请问应市长一个问题,据我们所知,上海市实事项目连续多年新增养老床位以及社区老人助餐点,有些老百姓反映还是供不应求,请问下一步上海在养老保障能力方面如何增强,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应勇: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养老床位超过15万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68家、社区日间服务中心720家、长者照护之家180家、老人助餐场所1020个、睦邻点1744个。下一步,我们要持续用力,坚持医养结合,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继续推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养老服务进一步增量提质。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已确定,全市还要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个助餐场所、7000张养老床位,改造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同时,深化长护险试点,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谢谢!

新华社记者:上海去年出台了支持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50条特殊政策,请问目前落地情况和实施效果如何?为加快把新片区建成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接下来还将在哪些领域重点推进?

应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提出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去年国家制定了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去年8月新片区挂牌以来,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展开。我们细化落实总体方案,出台管理办法,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实施50条特殊支持政策,目前基本都已落地。国家层面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也正加快推进。5个月来,新片区已累计新设企业4025家,签约重点项目168个、总投资821.9亿元。

今年是新片区全面建设的第一个完整年。我们将围绕“一个总目标”,按照“五个重要”的要求,加快推进,力争尽快取得有显示度、有影响力的实际成效。“一个总目标”,就是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五个重要”就是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对临港新片区提出的要求,即临港新片区要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重点是把《总体方案》里明确的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等政策加快落地,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大人才、资源要素及重大项目的集聚和建设力度,使临港新片区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让这块寸土寸金之地飞出新的金凤凰。

澎湃新闻记者:去年上海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上海市民很关注,全国人民都很关注。请问今年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着力点是什么?

应勇:去年,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取得重大进展,成效明显,好于预期,基本形成了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由15%提升到90%,全市平均每天分出的可回收物增长4.3倍、湿垃圾增长88.8%、干垃圾减少17.5%、有害垃圾增长5倍以上,垃圾填埋比例从41.4%下降到20%。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靠的是全市动员、全民参与。这里,我要再次向全市人民致敬,为上海人民点赞!

今年,我们还要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功能化利用能力大幅提升的总体思路,还要持续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您讲着力点在哪里?当前的薄弱环节就是我们下一步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前端的垃圾分类达标率要继续提高。现在,机关和社区的达标率总体上要好于高校、医院、酒店,对相对薄弱的单位,就要加大宣传动员和管理执法的力度。中端要加快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体系的建设,低价值可回收物的综合利用是相对薄弱环节。末端,要提升垃圾处置设施和功能化利用能力,这与前端和全程分类的效果直接相关。我多次讲,这在上海当下,远比多建几幢楼来得重要。我们要加快这些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到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去年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运行情况如何?请问如何培育更多优质上市资源,加快把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应勇: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把科创板打造成为服务全国科创企业的重要投融资平台,着力培育一大批优质上市资源、着力推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优化金融、科创、法治环境。我们全力支持、全面配合证监会和上交所做好相关工作,实施促进科创企业发展的“浦江之光”行动。到去年底,上交所受理205家企业上市申请,70家企业成功上市,融资额达到824亿元,其中上海13家,融资额超过150亿元。

下一步,我们要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对科创板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好科创板的示范效应、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支持和鼓励更多的科创企业上市,加快把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

凤凰卫视记者:去年10月世界银行公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排名提升15位。上海作为样本城市之一,今年推出一系列的措施,请问这些措施有什么样的优势或者亮点?

应勇: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企业发展须臾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海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连续三年在开局之际就突出抓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助力我国营商环境的国际排名,从原来的第78位,跃升到46位,再到31位。

今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就召开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推进大会,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3.0版方案,不仅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指标,而且认真借鉴国内外先进政务服务理念和经验,提出了32大项200多小项改革举措。方案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我想借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通俗的比喻,就是政府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这不是店大欺客的“店小二”,而是体现服务本质属性的“店小二”,充分激活社会活力、市场活力、微观主体活力,努力让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政务服务的常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上海“一网通办”上线一年多以来,给上海企业和市民办事带来很多方便,今年上海在这方面有没有突破性的举措?

应勇: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举措,是政府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金刚钻”“金招牌”。去年,市委、市政府围绕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提出了“双减半”“双一百”的年度目标,已经超额完成,审批事项提交的材料平均减少了52.9%,办理时限平均缩短了59.8%。新增全市通办事项177个,业务流程再造项目105个。

今年,我们将继续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对业务部门的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办事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将职能部门办理的“单个事”集成为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一件事”。我举个例子,建筑施工许可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包括土地规划、图纸审核、环保绿化等等。但对企业而言,它就是建筑施工许可这一件事。所以,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对业务流程和办事流程进行再造和重构,使这项世行评估指标从原来的172位提升到目前的第33位。我们还深化数据互联共享,着力推动信息系统上云应迁尽迁、信息系统和业务专网应并尽并、公共数据应归尽归,凡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和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一律免予提交相关纸质材料;还要深化线上线下的融合,强化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功能,努力推动“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逐步让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界面新闻记者:进博会成功举办两届,上海市民不出家门口就可以买到全世界的商品。能否介绍一下,上海将通过哪些举措进一步扩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

应勇:第二届进博会实现了“越办越好”的总目标,与首届相比,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参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从172个增加到181个,参展企业从3600多家增加到3800多家,展出面积从30万平方米增加到36.6万平方米,境内外采购商从40万增加到50万家。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

办好第三届进博会,我们将进一步夯实进博会“越办越好”的长效机制,扩大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好进博会国际采购交易、贸易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学习、全球经济治理、世界开放合作这五个平台的作用。同时,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推动贸易、产业、消费、开放加快升级,加速全球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集聚,进一步加强上海城市推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上海、了解中国,让全球共享上海、共享中国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发展机遇。

东方网记者:请问苏州河两岸今年底实现42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这个目标能否按时实现?届时如何尽最大可能留出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市民的亲水需求?

应勇:黄浦江、苏州河都是上海的母亲河。推动“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还水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观于民,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我们的愿望。黄浦江两岸贯通后,全市人民反响热烈,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还特别说到“黄浦江两岸物阜民丰、流光溢彩”,这是对我们的极大褒奖和鞭策。今年的重头戏是要在前些年工作的基础上,实现苏州河从外白渡桥到外环线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开放。这段岸线和黄浦江岸线有些不同,它贯穿市区,两岸有不少单位和居民区,希望这项工作得到社会和群众更多理解和支持。在贯通的同时,我们将统筹考虑苏州河防汛、航运等功能,打造更多的亲水平台和空间,同时要注重把滨水区域与纵深的公园、绿地和文创园区等贯通连接起来,希望打造成集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景观空间于一体的“生活秀带”。

文汇报记者:一个月之前上海的大歌剧院正式开工建设,我们非常关注目前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的推进情况。另外,上海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方面有哪些特色的做法?

应勇:文化是城市重要的软实力。文化是无形的,但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有形设施的硬支撑。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仅要有许多大众化的公共文化设施,还需要有一批有标识度、影响力的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这些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之下,这方面建设力度很大,投入也不少。目前,已建成开放了上交音乐厅、国际舞蹈中心、上音歌剧院、程十发美术馆等,相继开工建设世博文化公园、上博东馆、上图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等。我们要让更多公共文化设施尽早向社会开放,更好满足群众的高品质文化生活需要。

历史风貌是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我们一直强调城市肌理、历史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就是因为老建筑见证了城市历史、镌刻了城市记忆、延续了城市文脉,我们要倍加珍惜,加强保护。近年来,我们坚持留改拆并举,把保留保护放在前面,在加快推进旧区改造的同时,将中心城区730万平方米的里弄建筑、街坊肌理保留保护下来,保护历史风貌,留住城市记忆。我们还为中心城区1827处老建筑设置了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深入了解这些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传奇故事。欢迎更多人有空多去“打卡”,这也是对上海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上海正在推行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请问,在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网统管”将发挥什么作用?

应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用一流治理铸就一流城市,敬畏城市,善待城市生命体,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上海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牛鼻子”工作。去年,我们启动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系统,朝着“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将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核心,深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系统建设,构建市、区、街镇三级平台,增强观察、管理、预防、处置四大功能,着力提高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能力与合力,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再过几天就是新春佳节,我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全市人民,也向媒体记者朋友们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鼠年吉祥,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事业进步,谢谢大家!

陈靖:谢谢大家,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记者招待会就开到这里,感谢应市长的精彩回答,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祝大家新春愉快,再见!

栏目主编:孟群舒 文字编辑:孟群舒 题图来源:本文照片均张春海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