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史鉴初心⑦|共产党人的抗战家书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崔海英 2020-04-19 06:32
摘要:小家书,大情怀,抗战精神代代传。一封家书、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初心。一封封富有爱国情怀、饱含必胜信念的共产党人抗战家书,只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段大历史中的一类小物件。然而,小家书却蕴含大情怀,这种情怀凝聚成伟大的抗战精神。

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就不断遭受列强的侵害和侵蚀,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献出宝贵生命,但中华民族始终没有凝聚起一股强有力的精神力量,这一切自抗日战争开始发生转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起强大的全民族抗战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在抗战伟业中,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实现民族复兴、谋求人民幸福的初心,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秉持民族大义、舍身救国,以铮铮铁骨担负起民族救亡的时代重任,以血肉之躯垒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以家国情怀奏响了气势磅礴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这是1938年10月25日中共党员王孝慈动员弟弟(向宗圣)勇敢参加抗战的一封家书正文的篇首语,这句话铿锵有力地道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像这样凝聚抗战力量、传递抗战精神、坚定初心志向的家书还有许多,一句句虽朴实无华却直指心灵的内心独白、一段段抵御外辱还我河山的铮铮誓言、一份份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感熔铸在热血男儿给妻子的绝笔嘱托中、为人儿女给父母的告慰叮咛中、父子兄弟的骨肉离别中、夫妻恋人的款款深情中。点点滴滴汇聚成川,抗战家书记载和展现着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时代壮举,凝聚和推动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与传承,锤炼和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践履。

民族救亡的时代使命

“为时代而牺牲”。作为坚定反对内战、坚决抗击侵略的革命将领,吉鸿昌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时代洪流中,他变卖家产、购置枪弹,于1933年参与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率军收复多伦(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抗日作战首次收复失地,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日御侮的士气。1934年,在党的领导下,他组织成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举全家之力开展武装抗日反蒋活动,因此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嫉恨以致逮捕,在被判枪决之际,他从容挥笔写下家书:“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以成有用之才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吉鸿昌不仅不畏惧,还从坚决抗日的民族大义立场出发,嘱托妻子“化悲痛为力量”教育子女“成有用之才”,在刑场上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明志箴言,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逆时代而行、罔顾民族大义的愤慨,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勇担时代重任、献身民族救亡运动的初心。

“不愿作个时代的落伍者”。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作为复旦大学毕业的一名新知识女性,中共党员韩雅兰于1936年来到延安,参加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学习。1937年4月,她写了一封言真意切的家书,向父母讲述自己不告而别、奔赴延安的缘由:“儿不愿作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已认清自己应走的正大的光明的道路……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所以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去应社会,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这段话体现出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敢于追求时代真理、勇于担当抗战的时代使命,尽管“这里物质生活比较外面苦些,但精神方面则比外面快乐的多。”正是这种不惧艰险、心怀希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推动着一个又一个犹如韩雅兰般的共产党人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道路上奋不顾身、践履初心。

“跟这个伟大的时代向前走”。这是越南华侨符克在家书中倾吐的爱国心声,国难当头,爱国华侨成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1937年,暨南大学毕业后,符克果断拒绝继承家业,选择了“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尽其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38年,他进入延安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中共琼崖特委支持下,符克组织成立了以“救国救乡”为目标的“琼崖华侨回乡服务总团”,担任团长,他带领回乡团员们携带大量医疗物资及捐献钱款提供给抗日队伍,担负起战地救护、宣传抗日等工作。符克在家书中将捐助抗日战费作为第一保证:“在抗敌时期,除起捐助战费外,生活要力求简单。”以此向家人提出生活节俭的要求;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对服务总团抗日活动的阻挠、限制和威胁,他在家书中表明顽强抗战的意志:“我在艰险的环境中生活,倘不敢冒险前进,寻求民族出路,祖国是不会有光明的。”“国家亡了我们就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所能负得起的”。符克的家书体现了共产党人在担当民族解放的时代重任中克己为国、团结抗日、义无反顾的爱国初心。

舍家为国的壮烈情怀

“国之不存家何在”。“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但为抗战胜利,无数中国家庭却不得不经历生死离别。1939年11月29日,新四军战士胡孟晋在即将返回前线之时,给妻子张惠留下一封辞别家书:“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他勉励妻子将儿女情长化作报国行动:“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在写这封辞别信之前,胡孟晋还为妻子精心草拟了一份《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为帮助妻子的讲演达到最佳效果,他还附上一份细致的《讲演注意事项》。在丈夫的鼓舞下,张惠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妇女抗敌协会”组织工作,为全民族抗战胜利作出贡献。胡孟晋在离家奔赴抗战前线的同时,还携手妻子阖家共赴国难、投身抗战事业,体现出共产党人无私与忘我的民族大义。

“以爸妈之爱来爱大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面对“再也不能乐观了”的日军全面侵华形势,爱国青年王传馥离家奔赴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学兵队学习,临行前,他留给父母一封信:“我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爸妈不必伤心,我以爸妈之爱来爱大众,爸妈是喜欢的。我下最大的决心达到目的,尽力打破一切困难。”学兵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昌新四军军部工作,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王传馥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先后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监狱、七峰岩秘密监狱、李村监狱、茅家岭监狱,在狱中他不屈不挠、坚持战斗,组建秘密党支部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带领和组织狱友积极抗争,并变卖随身毛衣购买黄豆给狱友滋补身体。在茅家岭监狱暴动中,他为掩护同志们撤退,再次负伤被俘,最后壮烈牺牲。王传馥是一代爱国青年“离家出走、舍家救国”的缩影,他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以爸妈之爱来爱大众”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

“抗战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共产党人为保家卫国不惜马革裹尸,举家携手并肩作战者亦不在少数,中共党员王孝慈(原名向宗仁)与其子向俊安携手共赴战场,父子俩还不约而同地动员家人参加抗战。王孝慈在致五弟书中说“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争取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他勉励五弟向宗圣:“希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他还希望女儿“脱离旧乡村旧家庭,走上新环境,新时代的大道”。向俊安也在家书中鼓励五叔:“我希望你在家乡要努力作救亡工作……希望你在乡村能组织起游击队更好!”在兄侄的感召下,向宗圣于1938年底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参加八路军,1942年牺牲于山西。抗战期间,携手并肩走向抗日前线的共产党人家庭,还有许许多多,他们直面艰险、无惧死亡,舍小家为大家,用鲜血肩负起抗战的神圣职责。

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这是抗战时期阵亡的八路军最高将领,左权将军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环境中,仍然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宣召。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协助指挥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亲临前线,领导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取得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威震敌后。1942年5月,左权在反击日军“扫荡”时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在生前写给母亲的家书中,左权将军提到:“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在给叔父的家书中,左权将军写到:“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这一战争必然要持久下去,也只有持久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在持久的战争中必须能够吃苦。没有坚持的持久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的)。”左权将军的家书,生动记载了我军将士虽身处于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但将士们卫国抗战直至胜利的决心未曾有分毫的动摇。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抗战必胜的信念,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志向所趋,海浪风波在所难阻”。“誓不求中华民族之解放,当不为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一人”,这是红军会计制度创始人、被称为“红色金融家”的高捷成,在1937年致叔父书中以铮铮誓言所表达的抗战必胜信念。高捷成于1932年4月参加红军,从事银行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随八路军129师赴冀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筹建和领导冀南银行,与敌人展开金融战。1943年5月,高捷成牺牲于河北内丘的反“扫荡”战斗,年仅34岁。参加红军之前,高捷成于1929年在叔父经营的百川银庄工作期间,曾暗中挪用钱款资助共产党领导的闽南游击队。参军后,他时刻惦记着所欠叔父银庄的这笔钱款,在给叔父的信中,他写到“在这六年中东西奔波,南北追逐,历尽一切千辛万苦,雪山草地,万里长征,在所不辞!无非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志向所趋,海浪风波在所难阻!……我所欠挂百川银庄二万多元的债,时刻记念在心,本利至今当在三万余。国家得救,民族得存,清债还利当不短欠分文”。高捷成的家书,既反映出他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强烈民族自尊,也代表了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勇赴国难的崇高革命精神,显示出共产党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你也必须尽你一份责任”。为拯救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共产党人不仅前赴后继的投身于抗战,还在家书中延续着抗战精神动力、传递着抗战必胜信念。1941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张文彬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给侄儿捎去家书,他勉励侄儿:“现在是(抗击)日本救国家的时候,是在求不做亡国奴的艰难斗争中,你也必须尽你一份责任……办自卫团、征兵、做抗(战)的工作”。1940年春,中共代县一区中心区委书记金方昌在转移公粮过程中被敌人俘虏。在一只胳膊被砍断、一只眼睛被挖掉的情况下,他依旧坚贞不屈。在就义的前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用铅笔头在纸烟盒上给哥哥们写下绝笔信,他希望哥哥们:“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能把咱们弟弟、侄侄们都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尤其是把七弟(尔昌)能培养成坚强的革命伟大人物。”张文彬和金方昌的家书,既是共产党人教育和感召本家子弟积极投身抗日救国革命道路的肺腑之言,也将抗战精神动力的代代传递融入于字里行间,彰显出共产党人对抗战必胜信念的矢志不移。

小家书,大情怀,抗战精神代代传。一封家书、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初心。一封封富有爱国情怀、饱含必胜信念的共产党人抗战家书,只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段大历史中的一类小物件。然而,小家书却蕴含大情怀,这种情怀凝聚成伟大的抗战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代代共产党人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接续传承始终印证着他们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践履。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