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90后导演独闯文化“大码头”,把“戏”带到有趣的空间里 | 2020在上海许愿
分享至:
 (57)
 (8)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侍佳妮 2020-01-01 20:16
摘要:在新的一年里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能够继续蓬勃发展,希望上海这块营养丰厚的土壤能孕育出更多独一无二的作品。

元旦之日,万象更新,正是回溯与展望的时刻。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新的一年,亦有新的征程。如何评说一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应当最有发言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曾指出的那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往往最能说明一座城市的前进轨迹,最能彰显城市发展的脉络。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上,解放日报记者采访多位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普通人,从他们的个人故事出发,展望上海未来。他们之中,既有从外地来上海工作的“新上海人”,也有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选调生,甚至也有在上海组建家庭的外国友人,他们的选择与故事,折射出一座城市与人的关系,他们对记者表达的新年新愿望,亦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前景。


“我以前没有感觉到自己在‘生活’,而是在‘熬’、‘漂’、‘混’,直到来上海。”90后青年戏剧导演赵以出生于江西,也没有在上海求学的经历,但他选择在上海实现自己的戏剧梦想。

过去,他对上海的印象是“浮夸的小资情调”。2014年,赵以应上海的朋友邀请帮忙排戏,在复旦大学学生公寓住了四天。这四天对他而言非常神奇,作为一个旅人,他却感觉到自己在“生活”,愿意时常出门散步。走在上海的街道上,路两边一会儿有一个便利店,一会儿又是一个小咖啡厅,一切都很自然。

从那以后,他就频繁来上海排戏。渐渐,他下意识地将上海当成了自己的常住地,从“去上海”变成了“回上海”。2016年,他在上海顺利找到了工作,如愿来到上海长期生活。晚上回到家,远方的陆家嘴高楼熠熠生辉,有时一缕云层或雾气低低飘过,高楼藏进云中,顶端又仿佛从云层里弹出,非常梦幻。

赵以导演的戏剧《剪刀手月德华》剧照

“我之所以选择在上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本身在艺术上比较‘杂食’,而上海的文化氛围在中国真的属于‘大文化’,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他真心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能够继续蓬勃发展,希望上海这块营养丰厚的土壤能孕育出更多独一无二的作品。

2019年5月,赵以迎来了职业生涯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寻光记》。这部戏没有正式演出,只是邀请一些观众在排练厅观看;没有舞台灯光,只有6个白炽灯泡。一个主角从头到尾在讲故事,一个配角从头到尾没有说话。这部剧讲的是当今青年人在大城市的生存现状,融合了赵以过往三观被推翻而后重塑的瞬间。赵以说,这是一部非常“赵以”的戏,从编剧、导演到舞美设计都是他做主。之前他对自己写原创剧本很不自信,这次以后他有了信心,也有了决心,相信自己可以兼做原创戏剧的编剧和导演。

谈到2020年的计划,赵以表示,他刚从原公司辞职,有计划继续求学,同时想继续做一两个原创戏剧,继续讲述当代青年人的故事。2019年编排的《寻光记》将正式演出,最近新排的《剪刀手月德华》也将继续拓展戏剧形式。他想努力让观众忘掉在剧场坐着看戏的感觉,把“戏”带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空间里,与观众自由碰撞。

赵以导演的戏剧《寻光记》剧照

当记者问及赵以的新年愿望时,他回答说自己现在挺少许愿,更多的是保持自己身上那些善良的品质。前几天他的脑海中蹦出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句话,他希望自己在2020年牢记这句话,细腻地使用自己丰富的想法,对人对事都能从容。对上海这座城市,赵以也有许多祝福和希冀:“希望上海风调雨顺,有更多温暖的角落给漂泊的人儿落脚;也希望上海有更多更好的文化内容出现;另外少堵会儿车。”

栏目主编:王志彦 文字编辑:王志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8)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