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十多代人世居于此,泗泾老街最后的传承者迎来千年大变局 | 2020在上海许愿
分享至:
 (35)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成东 2020-01-01 19:50
摘要:如果说我有什么新年心愿,那就是希望泗泾古镇改造能够再快一点,能够原汁原味地保存千年古镇的风貌。

元旦之日,万象更新,正是回溯与展望的时刻。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新的一年,亦有新的征程。如何评说一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应当最有发言权。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往往最能说明一座城市的前进轨迹,最能彰显城市发展的脉络。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上,上观记者采访多位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普通人。他们之中,既有生活在老城区的“老上海”,也有从外地来上海工作的“新上海人”,也有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选调生,还有在上海组建家庭的外国友人,他们的选择与故事,折射出一座城市与人的关系,他们对记者表达的新年新愿望,亦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前景。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绵绵泗泾塘水西通江浙,经龙华港入黄浦江,仿佛穿越千年,川流不息。今早,年近八旬的李德复又独自一人来到沿着泗泾塘而建的泗泾老街上,听着潺潺流动的河水、端详一番用老了的木料,回忆曾经的往事。

“今天是新年第一天,如果说我有什么新年心愿,那就是希望泗泾古镇改造能够再快一点,能够原汁原味地保存千年古镇的风貌,让我早日看到。”说到这里,李德复站在福连桥的桥头,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入神地看着仍在进行修缮和更新的泗泾老街,仿佛感受到百年前老街的茶楼酒肆、宅邸店铺里的喧闹声依稀,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赞叹声依旧。

李德复所在的李氏家族在泗泾老街颇有名气。有史可查的资料中显示,李氏家族已有十多代人一直居住在泗泾老街,明清时期以来,还因为家族兴旺,人才辈出,有“泗泾四大家族”的美誉。

“松江泗泾镇是千年古镇,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而李氏家族则是在宋朝初年搬到泗泾老街。”李德复说,在“苏松赋税半天下”的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商船,都要经过松江府泗泾镇这个水上交通枢纽,久而久之,有了“郡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的美名,而现在的泗泾老街就是当时最繁华的闹市。

平日里,李德复也是最喜欢来到福连桥散步休憩。“桥对面就是我家的老宅,在民国时曾是五进五出的大宅子。后来,在淞沪会战中,因泗泾镇抗日游击力量较强,日军恼羞成怒下派出飞机对泗泾老街狂轰乱炸,老宅化为一片焦土。抗日胜利后,家里在旧址上重建了部分老宅。现在还记得小时候,院子里苍劲挺拔的凌霄树上,开满了火红色的花朵。”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原本繁华的泗泾老街似乎变得有些“不合时宜”:业态较为低端,甚至是“野蛮生长”,不符合“江南古镇”定位;治理无序,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居民房屋逼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诸多历史保护建筑缺乏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为此,近年来泗泾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计划开始启动。2019年初,松江区还将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纳入区老城改造政策范围。

饱受“诗书传家”传统观念影响的李德复早年间对泗泾老街“无序”生长,一直颇有微词。松江区启动古镇修缮改造计划后,他积极响应成了首批动迁居民。“虽然不舍,但泗泾老街改造是大局。于是家里就重新在老街对面的小区买了房子,以后还是能朝夕看到。”

“我们想看到原汁原味保留江南文化风貌,拥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古镇。这里有陶宗仪、马相伯、史量才等文化名人的遗留,不能糟蹋了。我们还围绕泗泾的文化雅镇特点,特意编写了一套讲述历史名人、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古镇历史变迁的丛书,盼着泗泾古镇改造早日更新好。”李德复指着脚下古朴的福连桥说,泗泾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祥,河多桥多,这座横跨下塘街的福连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目前松江仅存的3座大型古石桥之一。

李德复的新年心愿正走在路上。从2019年初松江区提出泗泾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利用“5年全部收官”的目标后,他每天都能在与泗泾老街相隔一里路不到的新房中看到新变化。

而今,剪纸、面塑、皮影戏、十锦细锣鼓等非遗文化都在泗泾古镇上重新活了起来;白墙青瓦,兼具功能与美感的“南村映雪”新概念文化书店在老街开出;史量才故居、马相伯故居 、孙世林宅、程氏宅、管氏宅等文物修缮修旧如旧……泗泾塘水环抱着在千年时光里历久弥新的泗泾老街,曾经泗水汇波,文人咸集的盛况正再现。

栏目主编:王志彦 文字编辑:王志彦 题图来源:蔡斌
图片摄影:蔡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