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一门大课分“十集”:名师大家来陪伴,追剧“上海六千年”
分享至:
 (44)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9-12-30 17:56
摘要:什么才是“上海”?如何串起上海史?她的渊源、榜样、品格、贡献在哪里?

6000年前,一队属于马家浜文化的人群来到青浦崧泽地区,凿井种稻,打猎捕鱼,生儿育女,留下一块能容纳思想的头盖骨,一把炭化的稻谷以及几口清澈的水井……你可以听见、看见、想见:一种沪上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真实。

12月30日,中国“金话筒”印海蓉拿起一本《上海六千年》,向上海久隆模范中学学子发问:“这段故事你们熟悉吗?”学生们纷纷点头。“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上海从一个原始村庄到华亭县,再到松江府,直至大上海的数千年历史变迁。”欧阳诗桐说,“我恍然大悟,原来上海的历史那么源远流长,并不是在近代才成为繁荣的经济中心城市。”

什么才是“上海”?如何串起上海史?她的渊源、榜样、品格、贡献在哪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历时近半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92岁叶叔华院士、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王健所长、陈望道学生陈光磊教授、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教授等,与首批试点校的师生从“上海之根”出发,循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3条路线踏上研学之旅,重点探访广富林文化遗址、陈望道故居、上海天文台、犹太难民纪念馆等10处地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让穿越时空的“行走课堂”知行合一,各方合力下的社会大课形成体系。

【上海渊源:薄薄的布,浓浓的情】

上海作为移民城市,千百年来的民族迁徙、文化融合造就了今日国际大都市,但谁是第一批移民?带着这样的问题,学子们在广富林遗址约请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地方志普及读本《上海六千年》作者仲富兰,现场上了“第一课”,让他为“江南寻根之旅”当“导游”。“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上海先民与中原移民共同生活的痕迹,代表黄河流域文明的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文明的良渚文化交汇融合。”仲富兰告诉戴红领巾的同学们,“一批先民受水灾影响而南迁,其中一部分来到上海松江佘山以南的广富林区域。”

在广富林文化遗址馆陈展的场景中,欧阳诗桐见到一位位身着旗袍的优雅女子,仿佛整个人都被带进时光隧道。“我注视着织布女工仔细而又耐心地织布,黄道婆手把手地教会松江人民织布技术的情景浮现在眼前……”这一匹匹布,仿佛还存着前人掌心的温度,“我看到勤劳的古代上海人民,传承和发扬织布技术,使松江府织布一时名噪天下,饱含对美好生活期待与向往。”

【上海榜样:真理味道,赤诚之心】

大手牵小手,中学连大学。复旦大学外的国福路上,陈望道故居迎来中学师生,以及同行的“导师”语言学家、博导陈光磊教授。陈教授在旧居里讲起自己老师的求学之路,如何经历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转变。“读书为了什么?”一开始,望道先生理科出身,想要用科学技术来救国;但在异国求学经历中意识到应该学习社会科学,通过思想来救国,于是立即转学文学、哲学、法律以及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而最终,他终于意识到革命救国,便带着满腹经纶与满腔热血,回国后不久便投身革命事业,为国人留下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

何为大学非大楼、而有大师?师生们走进复旦大学校史馆,实践活动倡议方和资助方——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身为“老复旦”,也兴致勃勃当起讲解“志愿者”,讲起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等名校长的榜样故事。学子们最难忘历史的细节与温度——鲍菁懿说,“望道先生曾读书入迷到将粽子沾在墨水里,入口时也浑然不觉,我和同学们都不免有些动容,这便是所谓‘真理的味道’,也是先生那一颗一心向学的赤诚之心。”

【上海品格:命运与共,开放包容】

“上海六千年”,师生继续追剧。一架来自德国汉堡的竹制玩具黄包车,珍藏着一个叫约瑟夫的犹太老人和上海黄包车夫邻居的美好回忆;一件精美的白色婚纱,见证了在沪避难11年的贝蒂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的婚礼宴会……在战争年代,上海成了一条接纳近2万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

迈进犹太难民纪念馆的镂花铁门,国际问题专家王健研究员全程解答学子关于当时中国为何敢站在德国法西斯的对立面庇护犹太难民的种种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支撑。王荣华表示,“同情、恻隐、救助的义举,不仅是一个人的美好品格,也是一座城市的美好品格,充分体现了上海‘和平、友善、包容、开放’的城市品格和历史传统。”他说,这是“上海六千年”10站之一,让更多学生知上海、爱上海、建上海,体悟这座大城市的真性情。

【上海贡献:大国强国,还做“好国”】

修习这门大课的师生意想不到的是,年逾九旬的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也加入课程师资阵容。在学生眼中,叶奶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谦逊温和、平易近人,是一位既有高度又有风度的长者。

面对一张张求知的面孔,她用几十分钟时间不知疲倦授课。她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精密地图和精准授时,她认识到天文工作的重要意义——今天所有人听到的“北京时间”,正是叶叔华团队建立。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还带领师生,到天马山脚下近距离参观可全方位转动的65米口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这台亚洲第一镜连续完成“嫦娥”系列VLBI测定轨道任务,为我国探月工程做出卓越贡献。而推动天马望远镜工程落实的,也是叶院士。

“中国不但要做大国、强国,而且要做‘好国’”叶奶奶谆谆寄语并问道:“什么是好国?就是不仅自身强大,而且不骄不傲,不欺负别的国家,相反还要去帮助有困难的国家,和世界上所有人民共同进步。这是属于时代新人的使命。”

作为全国第一所公办全免费制中学,久隆模范中学校长朱建平表示,徐匡迪老市长18年前倡议建校时就提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模范公民,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多方支持下,期待知行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向全市推广,在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引导更多学生从书本走进现实,读好理论和实践“两本书”。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