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上海的峰值是700万老人,从原地养老转向跨区养老,超过65岁再就业甚至创业
分享至:
 (2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9-12-06 16:05
摘要:鉴于日本老年人占就业人口超12%的高占比,以及他们百岁老人仍能就业的事例,上海有何创新之策可为?

“我们上海老年人的高峰期将会出现在本世纪中叶,到时差不多有700万老龄人口。”6日,上海市福利中心主任、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在上海交通大学·神户大学联合论坛暨中日企业创新合作论坛上表示,这意味着再过30年,全城老人要比现在多200万人左右。

养老业内有一句话:中国养老先看上海,上海养老先看日本。鉴于日本老年人占就业人口超12%的高占比,以及他们百岁老人仍能就业的事例,上海有何创新之策可为?


【一大转变:从原地养老到跨区养老】

如将2013年视为中国养老事业大发展的元年,有统计表明至今的六七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已下发300多个相关文件,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养老问题解决。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海老年人口就已经超过503万,老龄化程度则已经超过34%,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个老人。到去年年底,上海全市拥有712家养老机构,设有14.42万张的养老床位,并正在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等,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相互融合。然而,申城养老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住不进、住不起或不愿住”的问题同时出现,比如市中心区域的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其他一些地段的养老床位却乏人问津。

徐启华对此的基本判断在于“五个转变”。其一,从过去仅将养老作为民政部门的民生问题,更多地转向事关全民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其二,从解决“有没有”向解决“好不好”的转变,“有一张床”过渡到“有一间房”的需求;其三,从单一的形态向复合的形态转变,满足“衣、食、养、娱、康、教” 。其四,从最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最最传统的服务型业态,向高科技深度介入的行业转变,包括康复数据等大数据以及健康服务等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走进养老业。

最后一个转变,在于养老服务业正在从原地养老向跨区养老转变。徐启华认为,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并形成规划纲要,这也为养老服务领域的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得众多老人本地之外又多了一种选择:考虑到价格、环境、服务等方面因素,转为邻近地市养老。


【百岁就业:“活力老人”社会参与】

“有意思的是,这两条线基本可以重合,”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老年长期照护研究所所长章晓懿,比较了中国1990到2050年间,以及日本1970到2030年间,两国60年来就业人口的数字曲线,不难发现它们的起止、波峰、幅度等几乎相似,只是中国比日本晚20年左右出现。但对于上海,其老龄化步子比全国更“快”,因此与日本现状较为接近。

对于养老格局之转变,她特别关注从“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的转变。从大数看,全国老年人口在2.5亿左右,其中除5000万为失能或失智老人外,2亿老人其实均为“活力老人”,具有社会参与能力。

在深度老龄化、高龄化后,如何让“活力老人”发挥能量,积极参与社会?章晓懿介绍,在日本,百岁及以上老人达6.8万;而上海,目前则有两三千人。上海拥有“老伙伴”计划,也就是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如2017年时就有20万低龄老人参与照护4万高龄老人的人群规模。

当然,相比日本的老年人促就业计划,上海做法更多还在志愿者层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日本确保多种形式的老年人就业机会,支持由地方自治体为中心设立各种协会促进老年人就业活动,并对那些吸收老年人才并提高生产率的企业进行表彰;又如,日本确保老年人就业的公正待遇,包括2017年实施的《雇佣保险法等一部分法律修订案》,也适用于65岁以上继续工作的老年劳动者;再如,日本拓宽老年人就业渠道,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求职,在职介所增设窗口,加大面向他们的职业咨询工作力度。

此外,日本甚至积极支援老年人创业,政府通过政策金融公库以优惠利息方式,对女性、青年以及老年创业者均进行资金资助。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