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方增先去世(附方增先给学子的最后一堂课视频)
分享至:
 (5)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9-12-03 21:50
摘要:他创造了新中国人物画的经典风格。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先生,于2019年12月3日19:28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方增先1931年生于浙江浦江,195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当选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等职。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画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浙派人物画的领军人物,创造了新中国人物画的经典风格。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受聘担任上海美术学院顾问教授。

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建君曾为方增先撰写过传记,出版后,他特别满意,并自费印了第二版,两人因此成为忘年交。“当时为了写传记,我一个礼拜去他家两趟,他很少和年轻人交流,但喜欢和我聊天。也许因为我们都是爱狗人士,他家里养了一条黑背。”

胡建君曾应邀为方增先的画作《祭天图》写作序文,方增先看后赞赏不已,认为看懂了他的画。“我做过很多大家访谈,他的古文功底是数一数二的。”

方增先一路走来,一直都在思考和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他为代表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诞生,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领域中最具创造性的事件。由于他数十年来的不断努力,直接促成了浙派人物画的诞生和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他进一步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实之间思考求索。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和意味、构成和变形,传统水墨的笔墨形式与精神内涵,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和结构方式以及文人画的笔墨特性与审美意趣,他都庞收杂取,希望创作出富有思想意境和独特表现力的个人图式。从青海写生到古人诗意画和白描人物,再到积墨法的探索以及结合书法线条的平面造型研究,每一步他都倾尽心力。

“有时他跟我说过他的艺术理念后,过了一两天就推翻了,要我重新写过,他一直在否定自己,不断创新思路。”胡建君说。方增先也是上海双年展的发起人之一,他的人物画在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的同时,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的方式结合起来,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实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他的家居摆设也体现出这种中西结合的特点,他家里摆放着自己设计的餐桌,有着西式的新颖造型,却遍布中式的榫卯。他发明一种灵活的木轮车,作为绘制大型水墨画的代步工具,可以上升、下降、前进、后退,充满古代营造学的巧思与实用性。但他不太懂生活,衣服袖口常常是破掉的,也不喜欢聚餐。2016年3月25日,“媒性的造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年度展”举办,特邀方增先参加,当时他身体已经不好。

积墨法是他从传统山水画法中得到启发,成功借用到人物画中,以增加画面的厚重感和肌理质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先尝试用积墨法表现古代人物和藏民的衣物。2001年开始,他又大胆将积墨法运用到人物的脸部、手和肌体的描绘上。如《闲看行路人》,图中干笔、湿笔交叉组合,线条苍茫浑沦。画面从底部的透明色,到追加的每一层笔墨,都能层层体现出来。也就是从画面第一层到最后一层,各种笔法都一一呈现,这样厚度和质感才得以体现。当时他跟靳尚谊说:“我这张画可以和你们的油画相比,在浑厚度上,一点也不逊于油画。”

方增先生病后不能握笔,却停不下来,还拿着紫砂泥做了一批小动物雕塑作品,并尝试把积墨法运用在动物的皮肤和毛发表现上。从中也体现了他的执着,光一个蟾蜍背上的疙瘩,他反复琢磨布置,做足整整一个月。完成后样貌朴拙生动,像是山海经中的猛兽,他随手在底座侧面题了一首打油诗:“丑样实在笑开口,又不关你鸡与狗。烂泥雨湿正当时,蚯蚓虫蚁适我口。有益人类人不知,淡然与世无所有。”

2013年1月,方增先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6月23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美讲堂”在上海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开幕,方增先录制好了演讲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