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长三角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如何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
分享至:
 (6)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琪 2019-12-03 06:21
摘要:构建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既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的重要举措。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奠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城市共融、制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纲要》提出,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强调加强人力资源协作,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而在这其中,构建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既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的重要举措。

长三角人才共享存在哪些瓶颈问题

想当年,“星期天工程师”就是打破科技人员跨体制兼职藩篱,实现长三角人才共享的最初实践。近十多年来,“候鸟式人才共享”也助力长三角科创建设和经济发展。尤其是2018年沪苏浙皖共同签署的《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更是合力打造人才高地的政策倡议。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区域内更多形式的人才共享正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中。如建立以数字化医院为依托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双向转诊、转检、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人才共享;强强联手,原“华东五校”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合作与共享;随着交通一体化的推进,往返于各城市间的“轨道人才”成为长三角人才共享的最新尝试,等等。

不过,就目前而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区域人才共享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瓶颈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人才分布的不平衡及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仍然明显。虽然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人才荟萃,但是区域内人才分布非均衡性的特点还是比较明显。据《2019年人才前景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全国各城市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排名前20位中,除了上海以外,长三角的杭州、宁波、嘉兴、无锡、常州、苏州等六城市位列其中,其他城市则榜上无名。长三角各地的人才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相对突出。

第二,人才竞争的“零和博弈”态势尚未根本消除。从合作博弈视角来看,“零和博弈”思维在客观上成为各地区人才合作共享的最大障碍之一。与此同时,人才的使用和开发却存在不充分现象,一部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未充分发挥出来,甚至造成人才闲置现象。一份针对长三角人才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482位受访者中,有21.74%的人认为自己还能发挥潜能75%以上,42.81%的人认为还能发挥潜能50%,29.35%的人认为还能发挥潜能25%,只有7.01%的人表示已无潜能可发挥。因此,各地只有转变观念,从“零和博弈”的人才竞争转变为“非零和博弈”的人才共享,充分挖掘区域内人才的价值创造和潜力发挥,才能人尽其才各得其用。

第三,人才共享政策协调有待完善。目前,有关人才规划、引进、评价、培训、激励和就业政策等在长三角跨行政区域的衔接上依然存在壁垒。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虽然签订了一些框架协议,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局部利益驱动,地方政府对于可能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不利的人才政策缓慢执行甚至不执行。由此导致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和培训、激励等其他人才政策成为制约人才柔性流动和共享的障碍,甚至影响区域人才共享的实施和效果。

第四,人才共享信息平台尚需整合。构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是实现人才共享的基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在尝试区域内人才信息平台建设,但是,现有的人才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仍然多为独立分割的孤岛,零散而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共享的纵深推进。2019年年初,上海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四地人才中心、人才市场官方网站创建了互通链接。通过这个链接,人才可以直达一市三省人才中心、人才市场网站,获得长三角各地人才政策、资源信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发布信息,扩大选才范围。但是离共享共用的融合平台尚有距离,需要进一步整合打造。

如何加强长三角人力资源协作

针对上述在长三角人才共享方面存在的矛盾和瓶颈问题,需要精准发力,逐步破解。

第一,强化系统思考,发挥沪苏浙皖各自比较优势。站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制定区域人才规划,强化分工合作,上海要发挥带头作用,苏浙皖三省要各展所长,实现人才错位共享,避免无序竞争,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毋庸置疑,上海是人才集聚地和创新策源地。一方面,上海要发挥人才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苏浙皖要更加务实地探寻与上海的人才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苏浙皖要形成比较优势,在人才规划和布局上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共享。充分利用江苏制造业发达、浙江数字经济领先、安徽创新活跃强劲等特点,加强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形成地区人才差异化发展、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比如,同样是信息通信技术人才,苏州的人才优势在制造业,近70%属于制造业;南京有近30%在信息产业,尤其集中在硬件领域;而杭州则以互联网和软件人才为特色。在未来发展中,只有利用各地人才比较优势,打破行政局限,通过区域人才共享,进行课题研发和项目攻关,才能更好地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第二,消除制度壁垒,健全人才管理服务体系。要进一步破解长三角跨区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并逐步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和政策壁垒,健全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一体化人才保障服务标准,实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制度。探索人才共享的收益分享机制,对于参与共享或推动人才共享的个人、企业、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和奖励。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联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人才共享制度环境。引导共享人才与用人单位、共享承接单位签订三方协议,保障三方的合法权益,增强人才共享的契约保障。

第三,优化体制机制,探索人才共享的多种实现形式。以柔性流动为主要形式,探索合伙人式共享、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式共享、候鸟式共享等多种方式,推动人才共享深度参与核心业务发展。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创造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兼职,促进共享人才。及时总结各类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共享的探索经验,推广人才共有共用与培养成长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促进长三角人才共享发展。

第四,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人才共享信息平台。完善人才共享信息平台,是实现区域人才共享的基础和支撑,也是破解当前区域人才共享障碍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整合完善长三角人才共享信息平台,打造综合性、多元化、专业型的区域人才信息资源库。建立起覆盖三省一市的科研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各类技能人才、医疗人才等信息数据库。其次,要构建和完善以人才供求为核心的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最后,探索“互联网+人才服务”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资源平台、大型数据库平台、项目载体等实现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交流合作、人才信息共享共用,提高用人单位和共享人才之间的匹配成效,激发区域整体的创新活力。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