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江南才子”“小报状元”,这位上海报人的故事值得挖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9-11-21 15:16
摘要:一支健笔记录那个时代诸多“小事”“身边事”

“出版博物馆·史料”系列丛书再添新作——由上海图书馆馆员张伟、祝淳翔所编《唐大郎纪念集》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新书首发座谈会上,唐大郎之女唐历等20余位嘉宾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分享了文笔超群、交友广阔、才气十足、风趣幽默的唐大郎。

唐大郎原名纪常,字云旌,1908年出生,上海嘉定人,笔名高唐、云裳、刘郎、定依阁主等。他自幼学诗,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小报撰文,1930年前后正式入职《东方日报》,成为一名职业报人。巅峰时期,他同时为《铁报》《诚报》《飞报》《辛报》等六七家小报写稿,一天要写三五千字,享有“江南才子”“小报状元”等美誉。唐大郎文风独特,短小生动;诗才独步,取材灵活时鲜,诗尾注尤其出色,“高唐散记”“定依阁随笔”“唐诗三百首”等都是他当年的明星专栏,很受读者追捧。


唐大郎在上海郊外(20世纪30年代)


唐大郎《高唐散记·序与跋》报影(1947年12月2日《铁报》,署名:高唐)

作为报人,唐大郎交游广泛,尤其集中在文化界。柯灵曾评价唐大郎:“他的好处是通体透明,没有一点渣滓。高贵也罢,鄙陋也罢,他从不文饰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水晶肚皮’。”黄裳曾说:“大郎的诗注跟他的诗一样好,是极好的散文。”秦绿枝说:“综观大郎一生,可谓人有热肠,行有奇趣,情有独钟,诗有别才。”为《唐大郎纪念集》题签并作序的黄永玉说:“严格地说,跟唐大郎做朋友还只算个爷叔关系,虽然眼前也近百了,他的为人,他的修养,我只是不舍得忘记而已。”


周信芳(中,饰宋徽宗)在卡尔登大戏院首演《徽钦二帝》前二日,和唐大郎(右)、陈灵犀合影(1938年9月)

“小报状元”“江南才子”并非浪得虚名。当时,唐大郎每天为多张小报撰写诗文,按规定时间由各报馆派人向他取稿。他文思敏捷,出手极快,立等可取,从不爽约,篇名风趣,以小报报人的视角深邃观察,用笔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诸多“小事”“身边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认为,唐大郎身上,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三样皆有。上海嘉定出身的他在诗文中大量涉及江南风土人情。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在唐大郎编辑《亦报》这几年,对稳定上海市民的情绪,为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出路,作出颇多贡献。“读唐大郎的文章,可以感到丰富的信息量。他交往的人、蕴含的社会信息,对历史学、民俗学研究也是重要依据,其中很多细节是当时大报的新闻报道和历史学家不曾书写的。”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


唐大郎《律句二章》手稿

同济大学教授汤惟杰提出,近现代的上海,各种报纸、期刊、画报、电影、广播、唱片业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媒介空间,与文学艺术界互动频频,类似唐大郎这样有诸多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的报人就是这种媒介空间的集中落实,成为上海近现代文化史的重要部分,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认知。“媒介考古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上海大学教授黄望莉说,以她研究的电影史领域来说,很多鲜活的历史就在当时的一张小报、一篇文章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唐大郎和他的朋友圈,可以挖掘新的史料,填补电影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


唐大郎和文艺界人士合影(约1947年,第一排金山,第二排左二郑安娜、左三冯亦代、左四丁聪,第三排左一唐大郎、左二张瑞芳、左三龚之方,第四排左一魏绍昌,左二张俊祥)

此次出版的《唐大郎纪念集》分为纪念文选、诗文选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录1934年至2016年有关唐大郎的文章,包括唐大郎的朋友、同事、亲属及研究者等,令读者从他的朋友圈中看到一个立体生动的唐大郎;第二部分从文化角度选取了唐大郎所写关于戏曲、话剧、美术、文学、新闻、家庭、故乡等内容的文章。据悉,上海大学出版社正在筹备出版《唐大郎文集》,体量估计可达12卷、450万字。

题图为唐大郎在卡尔登大戏院(20世纪40年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