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90后”问诊上海名人故居保护“冷热不均”:名人故居不该是远离年轻人的“孤岛”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19-11-19 10:23
摘要:相对于上海故居保护与开发模式的整体探索,“朋友圈”加“快闪”或许只是起步阶段一个过渡性选项。但作为一项前期工作,它呼应了当下文化活动集中爆炸式输出内容、吸引关注的特点,也容易带动城市人迈出走近名人故居的第一步。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的门户城市,曾云集了许多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重要人物,遍布政界、文学界、商界、演艺界等。他们曾经的住所是上海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宝贵遗产。

两年前,4位热爱在这座城市行走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学生,关注到了上海名人故居保护“冷热不均”的问题。经过连续两个暑假的实地探访与调研,一份关于上海名人故居开发保护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被沉淀了下来。

既有名人故居的保护模式面临哪些困难?保护状况良好的故居,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名人故居保护开发,有无更好适应新时代的解决方案?几位“90后”认真寻找着答案。

“神秘空间”的大门向外透出一道光

如今在上海,“城市行走”已成为年轻人热爱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他们利用闲暇时光,漫步、徜徉于上海各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角落。他们在历史风貌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留下自己的青春倩影,也用自己的方式倾听、阅读、打量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当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位年轻学子蔡雨欣、陈芷凝、李轶男、周睿,也是这支“行走爱好者大军”中的一员。两年前,当她们还是大一学生时,因为对人、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关系的好奇,定期走访历史文化建筑、街区,成为她们课外时间最热爱的“功课”。

上海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深厚的人文根基,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海派文化。在上海市中心星罗棋布的名人故居,可谓海派文化最好的实物缩影。随着行走的路线日益丰富,“小分队”的成员们发现,一些名人故居不仅保存了完好的建筑外观,内部的家具陈设更是最大限度保存了原貌。这些家具对于公众了解海派文化鼎盛时期的上海滩生活与审美趋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然而,挖到这一宝藏的年轻人马上发现,为了保护故居中的陈设,大多数故居内禁止拍照,也鲜有关于家具陈设背后文化密码的解读。如无特别提示,很多参观者往往在整修一新的名人生活现场一脚滑过,匆匆就把展览给看完了。至于看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不是无所谓,只是真的没留下什么特别深的印象。这让故居的内部似乎成为一个神秘的空间。名人的生活现场近在眼前,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却依然遥远。

后来,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冯宏、黄平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的基本功———空间制图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遴选了5处内部陈设保存较为完好的故居,分别是孙中山故居、巴金故居、柯灵故居、周公馆和张乐平故居,将故居内的居家陈列、家具细部以透视表现图、手绘平面图的方式一一“翻录”了下来。

当5处故居的翻录结果被摆到一起,给了同学们一个大惊喜———那个年代中国知识精英群体的家居陈设及家具选用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特点,但无不透露出浓郁的中国味道。中国人对木制家具的深爱与无穷创造,在这些名人生活的现场被保留了下来。

受此启发,一本名为《名人故居家居图鉴》的小册子诞生了。册子在开本上选择了适合随身携带的48开。同学们的初衷是,如果是有幸到访过这些故居的游客,希望这本手册能够成为他们愿意带走的旅程纪念;如果是未曾探访过这些故居的人们,希望这本手册可以带大家足不出户领略故居独特的家居魅力。希望它能撬开一道缝隙,让“神秘空间”向外透出一道光,吸引更多人来领略其中的精妙。

孙中山会客厅、客厅、餐厅、书房、卧室 透视表现图

孙中山会客厅、客厅、餐厅、书房、卧室 手绘平面图

可否有一张“上海名人故居建筑地图”

初探名人故居家具,让学子们尝到了实地探访的甜头。但如何才能真正让“神秘空间”中的“宝藏”向更多人敞开,她们不知道那把可以让大众随时取用的“钥匙”在哪里。

很多上海市民在全球各大知名城市旅行时,都会到游客中心先取几张解码当地文化密码的导览图。有时候,哪怕时间并不宽裕,随性挑选其中几处踏上一段未知的旅途,便可收获满满。上海可不可以有一张“上海名人故居建筑地图”?同学们很快发现,要让这张图尽快出炉,得有一个前提———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上海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现状究竟如何?同济大学建筑系华霞虹教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领域颇有造诣。在她的指导下,调研小组利用闲暇和暑假,走访了李白烈士纪念馆、鲁迅故居、茅盾故居、瞿秋白故居、巴金故居、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柯灵故居、草婴书房、内山完造书店、夏衍故居等20余处名人故居。为了更广泛、深入地了解上海名人故居保护和宣传状况,调研小组制作线上调查问卷,收集到了100份有效回复。参与回复的,既有上海本地普通市民,也有非上海本地普通市民、建筑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和学生。

调研小组留下的走访足迹。这些名人故居大多建设于20世纪,数量众多,分布较集中。

尽管调研对问卷填写人的地域和专业背景作了细分,但通过统计和比对可以发现,人们对上海名人故居保护、宣传状况的认识普遍一致,即认为保护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但宣传工作不够到位。

实地走访进一步证实,为了开发保护故居这一特殊承载体,上海相关部门付出了努力,有一定效果。但随着上海高速城市化的发展,博人眼球的事物接踵而至,“名人故居”处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目前,上海保护良好的故居主要采取三种保护模式,分别是纪念馆、原貌保护陈列馆以及商业开发。选择不同的保护模式主要与故居的区位、建筑类型、建筑主体保存情况、内部家具保存情况、产权所属、故居主人职业、居住时所处人生阶段等因素有关。

调研小组还发现,不同名人的故居、同一名人的不同故居,其保护状况有着明显差距。例如,鲁迅在景云里的故居仅做了挂牌保护,而位于大陆新村的故居完整地还原了鲁迅一家的生活场景,并收藏有大量资料。傅雷故居虽保护良好,但由于区位较为偏远,游客罕至。还有一些相对名气较低的名人,其故居保护工作更是不甚充分。

在这些“90后”们看来,如今的名人故居亟须一种新颖的保护开发模式,以改变名人故居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保护发展现状。只有在注重建筑外观保护的同时,兼顾城市文化与名人精神的传承,齐头并进,方得始终。此外,如今关注故居的人群中最为匮乏的是青年人群体,但现有的保护模式又与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相左。

调研小组将自己的目标人群聚焦在了青年人群体。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名人故居真正走入、融入青年人的生活?这成了她们下一步最关切的问题。

“朋友圈”加“快闪”让名人故居不再是“孤岛”

 成长于商业化时代的年轻学子没有逃避讨论“商业化”问题。

 调研小组发现,对于名人故居而言,保护与发展同样重要,而名人故居经营模式的多样化,恰恰更多体现在“商业开发”这一保护模式上。

从上海名人故居保护状况来看,保护较好的故居不少都嫁接了商业用途,如一站式商业城、咖啡馆、书店、会所等。暂且不论部分个例对商业价值的重视程度是否远远超过了文化价值,但今天的人们必须承认,特殊情况下商业保护开发的必要性。

哪些情况下,采取商业开发保护模式是必要的?调研小组细察了思南书局、思南公馆这一案例。透过思南书局和思南公馆如今极高的人气,学子们发现,采取商业开发保护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名人故居所在的城市区位和故居主人的职业特点。

所处区位决定了各个时段的人流量,而良好的商业运作必须基于很大的人流量,以免落得“酒藏深巷”的窘境。关于商业开发的定位虽多种多样,但如果能根据故居主人的职业以及发生在其身上的历史故事做判断,明确发展商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故居,紧紧抓住故居文化精神上的“根脉”不丢失,就能架起历史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通的桥梁,进而为城市人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持续注入文化养料。

思南书局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文化地标,除了它优越的商业地理位置,更离不开其历史上的书香浸染。历史上的思南书局可谓“武”也居、“文”也居,既是冯玉祥将军名下房产,又是爱国诗人柳亚子偏爱的居所。冯玉祥是出名的“书虫”。柳亚子在十四年抗战期间,曾两度居住于此,蓄须明志,著书立说。此间,这里为众多文人墨客和革命志士提供了羁留之地,为中国文艺界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

如今,故居成了书局,以“梧桐树下,人文心脏”为定位,打造成为一个可以进行一流文化消费和体验的公共书房,一个向海内外作家、学者、公众敞开怀抱的城市文化客厅。这不仅留存了先人的痕迹,也拓展了后人的精神文化空间。叠加上思南公馆建筑群的整体规划与开发,“组团式发展”演绎出独属于思南文化品牌的格调与气韵。

调研期间,同济大学袁烽教授设计的思南书局快闪店击中了学子们的心思。她们想到,既然上海故居文化打造的当务之急并非让保护良好的故居“好上加好”,而是让那些保护不够好的陆续加入保护良好的队伍,不再“孤岛式”独自奋战,为何不能嫁接“快闪”的思路,让其火速的宣传能力吸引更多年轻一代?

思南书局快闪店。它通常在思南公馆驻扎,也曾“跑去”上海电影博物馆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 资料图片

快闪店的设计可以以“名人朋友圈”为提炼主题的线索,串联起一系列有关系的名人间的日常故事,联动起一群名人故居的历史价值。快闪店无须拘泥于故居原有的空间尺度;为“快闪”主题设计的展板方便移动,在内容上修订、更替起来也更为方便。若能再配合展示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历史记忆点的小场景供游览者拍照、打卡、参与互动,岂不更贴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调研小组基于对鲁迅故居与周边名人故居之间的关系、傅雷与思南公馆周边名人故居的关系的分析,设计了几个快闪概念店方案。

当然,几位“90后”也坦陈,相对于上海故居保护与开发模式的整体探索,“朋友圈”加“快闪”或许只是起步阶段一个过渡性选项。但作为一项前期工作,它呼应了当下文化活动集中爆炸式输出内容、吸引关注的特点,也容易带动城市人迈出走近名人故居的第一步。

“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顶礼膜拜,而是真正融入青年人的生活。”指导老师华霞虹的一席话曾启发了调研小分队找到此番研究的着力点,也给了她们继续深入探究的动力和勇气。

调研小组成员在衡复风貌保护馆前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内文图片来源:除特别标注外,皆为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