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辨别出一个人在说谎吗?人在说谎时会有什么表现?今天下午,主题为“我是大侦探”的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盛培(Pekka Santtila)和心理学博士后萩野谷俊平为听众揭秘了记忆与谎言背后的心理世界:视觉和记忆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说谎的人倾向于用更多否定词,而且心跳会变慢,呼吸放缓。这与我们认为撒谎时心跳加速的“常识”恰好相反。
“人们的记忆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对看到的事物进行编码,接着将编码的信息存储在脑中,然后从记忆中检索信息。”盛培说,这也是案件目击者辨认犯罪嫌疑人的过程。遗憾的是,他对美国250多例案件的研究表明,目击证人指认嫌疑人出现偏差,是导致误判的重要原因。
目击者辨认犯罪嫌疑人时出现误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人们辨别的精准性和记忆的清晰度受距离和时间影响很大。试想,当看到一名距离你几十米的陌生人,一个月后警方要求你从人群中辨认出这个人,你有几成把握?盛培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视力与记忆力远比我们所想的不可靠,目击者辨认的准确性会随着距离增大而急剧降低,而100米是他在实验中得到的一个极限距离。第二个原因,是跨种族辨认通常准确率较低。目击者看到的罪犯和其之前他熟悉的人是同种族的话,那么辨认嫌疑人就会更精准;反之,辨认的错误率就比较高。第三个因素,是嫌疑人是否手持武器,会对辨认准确率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有武器,目击者的注意力会聚焦在武器上,而不会过多注意犯罪嫌疑人的面部特征。盛培解释说,只有眼睛看到,才会存到视觉皮质层中。人的记忆不是照相机,而是重构的过程,首先需要视觉注意到,然后才可能记住。
你知道如何辨别一个人在说谎?萩野谷俊平抛出这个问题。他围绕谎言测试,带领听众探索这个心理学研究领域。他曾在日本枥木县警察总部的法证科学实验室工作,目前在研究如何改善调查访问员的培训以及隐性信息测试的有效性,希望改进犯罪调查。
结合谎言测试的实际案例,萩野谷俊平向听众介绍了如何根据语言特征和生理反应,有效辨别说谎者。撒谎的人倾向于用更多否定词,如“我没有”“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了”等,回答非常简短,语调较高,反应时间长,而且能从回答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很少。与此同时,说话者的四肢会表现得僵硬,很少有动作,因为他们的大脑在快速思考,注意力集中在编造故事,忽略了其他身体反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量测试表明,人们在说谎时出汗量会增多,但是心跳会变慢,呼吸也会放缓。”至于原因,萩野谷俊平还在研究中。
在互动交流环节,不少听众表示,以前总会把心理学和人的情绪、心理活动联系起来,没想到它和我们的视觉、记忆力也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更没想到它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会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听了“读心”专家的演讲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许能更准确地辨识他人话语的真假,避免上当受骗。
本文图片:上海科技馆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