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乡村规划:助力“富一方”,更书写“诗和远方”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程国政 彭德倩 2019-11-14 18:51
摘要:如何留住“传统乡村”?“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依然有念想。让念想落地,规划可以。”同济大学的学者们这样说。

宋人张舜民有七绝《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寥寥28字,道出印在中华传统文明深处的乡村之美韵,乡愁之发端。在现代科技、工业文明的大潮冲击下,乡村走向何方?许多人正在回答这个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老师们,选择以高质量的乡村规划探索,参与我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富一方”,更书写“诗和远方”。

蹲守田野溪山,拒绝“一张蓝图”

教授入户调查交流

不明所以、怀疑眼光,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师们走入一个又一个扶贫对象村庄时遇到的原初情景。“沙滩村改造之初,村民们普遍都想拆掉旧房盖新房。”被称为“布袋教授”的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贵庆,谈起7年前开始参与的黄岩乡村规划时,记忆犹新。

村民有疑虑,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划与他们急迫的脱贫愿望有何联系?村民想盖新房,他们热切期盼过上好日子。正因如此,同济的规划学者们普遍采取进村入户、访谈问卷的“零距离”调研方式渐次展开规划工作,大家心中都明白,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不是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守住好山水,才有好日子;新农村要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同济的规划学者深入云南、贵州、山西、河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137个乡镇村庄,深山里、河湖塘堰边的犄角旮旯、小路溪流,都留下了“杨贵庆”们的足迹。一根竹杖、一只布袋,乡野中的学者们眼中满是因地制宜、提升能级,和村民谈起美好村庄来气氛热烈、讨论深入。

“农民兄弟说起愿景来生动有趣、鲜活得很。”李京生教授今想起当年在岚县探访调研的情景,忘不了老乡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浙江黄岩沙滩村、乌头岩村等村村民们心中的“杨高修(教授)”,几年时间里用规划把村庄变成了旅游“网红”,眼见为实的村民们纷纷回流,从在外打工处回村开起了咖啡店、读书吧、网店,见到为村庄操心得青丝变白头的杨教授,总是要拉呱几句,请到家里,反映最新情况,热情参与家乡的改变。

“规划能让村庄变美,还真能让村庄变富。杨教授让我们黄岩西部乡村凤凰涅槃了,他和村民亲如家人。”黄岩区有关领导说起杨教授时赞不绝口。“乡村规划建设难以使用城市的‘一张蓝图’模式,需要采用‘在地规划’模式,即需要蹲守于田野溪山,用参与式、渐进式、互动式的规划方法。”杨贵庆依然那样朴实书生气。

长期行走于乡村的同济规划学者们都知道,老乡不易理解高深的规划,但若告诉他太极殿、柔川书院,还有上世纪的乡政府建筑,这些都是好东西,村民们就不会坚持拆旧房建新房了;当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挂牌,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乡村干部来浙江黄岩,展开浸入式参观学习,自然就会洗涤去掉“比城里、建欧式”等等心愿了:原来我们有别人不曾有的800年历史的太极殿,它就在那里;我们有一代代迭加而来的年轮建筑,这些都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本钱”。

一村一规划,一个规划富一方


早在2011年,借着世界银行贷款贵州省实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的契机,学院的周俭教授等走遍了三棵树镇、丹寨县南皋乡、大簸箕苗族村寨等苗家侗寨,考察仰阿莎工程。

“世界银行这个项目首次在中国实施,是以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发展的创新型贷款项目。我们要通过一村一策,甚至一项目一规划的方式,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稳定致富,一个好的规划就是‘两山’理论的最好注脚。”周俭介绍,因为规划中,旅游发展是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发展也被纳入一体考虑,古村落民居、自然景区、文化古镇、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分门别类、分类施策。据悉,同济编制的规划项目涉及该省安顺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三个市(州)内的16个县(市),共计22个子项目,最终获得世界银行的“满意”评级。“来丹寨旅游,就是扶贫。”这则在央视播放的广告语,凝练着当地发展的希望。

专家们充分发挥规划特长,深入东西南北各个贫困村,最后拿出的都是点对点的一村一规划,一个规划富一方。

山西岚县的贫困类型与贵州不同,是国务院确定的36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只有27.69亿元。该县对口扶贫单位中国科协决定请同济大学规划专家前来破局。领命后,学院李京生教授等迅速行动起来,从该县长门村入手,调查资源、召开村民规划座谈会,利用节假日请外出人员回村交流,在摸清村庄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科协驻村第一书记建立的“村庄情况档案”,“我们还邀请村和县主要负责人到浙江考察乡村建设,搭建了村长对话平台。”李京生表示,村庄规划今年5月在村里公示,经村民代表会议举手表决通过,现在已经开始实施。

“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依然有念想”  

教授现场指导乡村建设

传统的乡村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毋庸多言,既是“耕读传家”之地,更是游子的乡愁之所系。清人高鼎有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村庄正在消失。如何留住“传统乡村”?

“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依然有念想。让念想落地,规划可以。”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表示,近年来在乡村规划中,充分融入这一理念,采取陪伴式规划、“鸿雁于飞”式(定期入村)规划,点对点式、随时修正式等模式,在乡村规划的编制实施中植入“诗和远方”。

2013年,同济大学与云南省云龙县建立扶贫结对关系,规划就是其中一个亮点,教育部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列入2018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云龙虽贫,但自然和历史资源都很丰富,我们正是从‘诗和远方’入手编制近20部各门类的规划,激活该县‘三江并流’、‘诺邓古村’、‘美丽宜居白族小城’等,既避免了走大拆大建的老路,又通过培养当地各类人才以激发内生动力,云龙现在已经走出旅游带动特色产业的新路。”学院副院长张尚武说起云龙的规划引领,一步从贫穷到“诗和远方”的脱贫故事,一脸笑容。据悉,近年来包括“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乡村研习社在内的同济学生纷纷进入云龙,引领当地的孩童、老人内生“诗和远方”,那些古老的乐曲、稚嫩的英文正对八方游客绘制着中国范儿的美丽乡村。

统计显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同济规划专家仅在上海就承担了23个村庄的振兴规划。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乡村规划如何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进入课堂,让同学们进入乡村去规划。采访获悉,2012年,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课程,连续三年结合教学成果编写教学参考书,并正式开设了乡村规划原理课程,组织编写第一部面向大学生的《乡村规划原理》教材。

“在输出‘规划’的时候,乡村也在我们的人才培养中输入‘国情’、输入营养的底料,更在校准同济学子的人生‘定盘星’。”彭震伟坦言,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授课的是老师,担任日常维护的就是学生;今年9月26日,“同济•黄岩党建教育基地”挂牌成立,黄岩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正逐渐成为“两山”思想的“黄岩样本”。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可谓是乡村振兴的一支轻骑兵。“作为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生社团,在乡村振兴相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同学们勇于尝试、奋力精进,像设计下乡、服务下乡等等金点子,贡献着同济式乡村振兴智慧。”说起研习社的事情,彭震伟脸上笑容满溢。

据了解,2018-2019年,研习社组织二十余支博士硕士生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四川、贵阳、湖南、云南等地100余个乡村开展社会调查和设计下乡、公益服务、支教支建等活动,并基于乡村调查成果录制了十期乡村课堂主题讲座视频,现已上线优酷、MOOC等平台,点击者众。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