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的盛会,永不谢幕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19-11-17 16:00
摘要:我们认为好的,未来的年轻人是否也认可?

当金色的树叶飘落大街小巷,一场艺术盛会点燃了上海的文化氛围。而今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即将闭幕。

走过21年,伴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它像一个婴儿般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渐渐长大成人,迈向成熟。

上世纪90年代,南京路步行街上,艺术节群文活动天天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回忆说。那时步行街的广场屏幕下,路人们边看“热闹”边演,让当时的文艺活动充满参与感和喜悦感。

王隽形容,那是艺术节的“第一个10年”,还在施肥灌溉的初创阶段

彼时,上海的文化硬件刚刚起步,上海大剧院几乎与艺术节同时诞生。此后,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等一大批文化地标或拔地而起,或旧貌换新颜。更多剧场、剧团、剧目,尤其是喜爱看剧的观众,让城市的文化氛围热起来了。

正是在第一个10年里,软件与硬件齐飞,相关文化政策源源不断,鼓励各类有资质的公司全情投入文化项目。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吸纳、发现、邀请、派出好的剧目,让艺术节渐渐有了精彩的内容积累。

然而,初创的几年里,几乎把所有的顶尖剧团都“扫”了一遍,接下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能演什么、做什么?

走入第二个10年,互联网、电商、移动支付,让文化市场、文化消费产业链移步换形。同时,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渴求未变,需要在全球视野中寻觅更个性、更多元、更耳目一新的文化产品。

见多识广的观众、风风火火的演艺市场,令上海国际艺术节茁壮成长,吸引长三角乃至全球的粉丝每年在此相会。艺术节增加了一批新板块。

“扶持青年艺术家”板块,让青年有了更多出头机会。每次让艺术节中心备感自豪的,就是艺术家们对外说,“我的第一次亮相机会、成名机会,来自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囿于剧院数量、演出机会有限,青年人亮相的渠道并不多,而艺术节给予他们单独的舞台、丰富的资源,让全球艺术家看到,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正在做什么、想什么。

赵磊、王翀、唐诗逸等一大批新星由此在国际成名。而今,“扶青”板块已诞生了85位艺术家的71部作品,每年观众的参与热情,丝毫不亚于主板块。

人的孵化、项目的孵化、贸易的孵化、全球演艺市场的交流,渐渐在艺术节形成全产业链。

观众看到台前的精彩,更多专业人士注意到幕后的平台,在投资人、评委、学者、艺术家“挑剔”的眼光和“刁难”的提问中,许多演艺项目从半成品打磨为成品,从国内小规模试验到打包走向海外。

如今,艺术节掀起的不只是深秋申城的商业演出季。更多平台搭建,更多项目孵化,挖掘未来的大家名家、未来的作品……它渐趋成熟,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甚至有国外知名艺术节的总监,“打飞的”只为来上海看剧、挑选好剧。

今年,是第三个10年的开始。接下来该怎么走?王隽也有一番思考。

正如昆曲,曾经观众席里白发苍苍,近几年,昆曲走进校园普及,年轻观众明显多了,效果显著。同理,艺术节乃至演艺文化的未来,离不开对下一代观众的文化培育。

“艺术天空”板块让更多剧目来到户外。今年的柏林广播合唱团、慕尼黑室内乐团、上海歌剧院等,都准备了多个版本;除了剧场演出,也在艺术的天空下,与更多市民邂逅,让音乐无远弗届。

音乐厅草坪前,有观众感叹说,前来聆听的年轻人多了,亲子家庭多了。

“艺术教育”板块则更加“精准打靶”,力求1个月内,让艺术教育系统化、专业化、理性化。

每年,艺术节中心从上千位报名观剧的大学生中挑出300名,把他们按各自的兴趣,分为音乐、戏剧、舞蹈等各组别。每组都有艺术家为大学生进行观剧前的辅导。看完之后,每人提交剧评。艺术节闭幕期间的典礼上,将会颁布最佳剧评奖,并把大学生们的剧评集中起来,生成“青评果指数”。

我们认为好的,未来的年轻人是否也认可?这是艺术节必须探索的。”王隽解释。今年,还有来自欧洲、非洲的留学生加入大学生观剧团。

展望第三个10年,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风起云涌的时代,艺术是否会诞生前人难以想象的新形态?

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等,一系列新事物,意味着未来的舞台样式一定会有所变化、突破,作品能否打动新时代年轻人的心,给他们出门看剧的理由?

开放、包容、创新,是这座城市的品格,也是下一个10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探索。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