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进口,先进“口” | 进博会上挡不住的,何止这些“吃货”的脚步?
分享至:
 (1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9-11-10 07:21
摘要:无论你愿不愿意——敞开胸怀、融入全球,这种“口腹之欲”背后的“开放之势”,已经势不可挡。

进口进口,关键要进“口”——进博会上故事很多,也不乏段子,最戏谑的,大概是这句吧。

玩笑归玩笑,进博会上一道不可回避的景观,倒真是进“口”。与去年一样,食品和农产品展区的人气始终居高不下。从西班牙火腿到牙买加咖啡,从“世界第二辣”的马达加斯加鸟眼辣椒到超600斤重的蓝鳍金枪鱼,进博会上的各类吃食,让场内随处可见排队试吃的长龙,也让场外观者对这场盛会有了一种更为直观、更有“味道”的记忆。

进口产品、服务千千万,各人术业各有专攻。但对食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自己的好恶和憧憬。对各类参观者而言,食品展台在整个进博会中,或许是最没有“门槛”的。这并不代表说食品贸易不具专业性,事实恰恰相反;只是说,当进博会同人们的味觉关联在一起的时候,它和它身上承载的一些价值,会比那些单纯的概念和数字,更容易刻在人们心里。

“口腹之欲”,那是人之常情,所以对食品展台前时有的火热景象,甚至包括常被年轻人嘲笑的那种“大妈”“爷叔”们冲着各类食品蜂拥而来的行为,也不必太过在意。一个综合性的展会,总要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专业、高端甚至不乏小众的对接自然应是主流,适当的喧闹和业余也完全可以接受。况且,有时那些看似“业余”的表现,恰恰道出一种深层次的人心所向。

进口进“口”,并不只是吃的事情。食物之于进博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人要果腹,也不仅因为“吃”的事情天然带有“流量体质”。特别关键的一条,食物这个东西,是贸易的承载——人类最早的贸易,很大程度上就是食物的贸易。人要生存,要生活,要体验,要享受,也就有了关于食物的交易和贸易,进而有了以食物流动构成的一部特别的全球史。

有人说,食物就像一群旅行家,在漫长的年代里,慢慢地走遍全球。美国人斯坦迪奇用一本《舌尖上的历史》告诉人们,在人类历史上,食物是如何成为社会变革、政治改组、土地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以及经济扩张背后的主因的,因为食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又如何改变和塑造了今日社会及其游戏规则。这类颇具学理的文化史研究,多年来并不少见。

而对更多普通人来说,食物为“全球化”或者“开放”这些宏大概念提供的注脚,是再明白不过的。

想想今天中国人最熟悉的那些东西——辣椒,原产美洲,明朝传入中国;玉米,原产拉美,也是差不多时候传入中国。今天中餐里常见的番薯、马铃薯、南瓜、花生,也大多是“舶来品”。这可以算是“开放”的某种雏形。换句话说,中国人的家里,你很难找到一张没有“外来物种”的餐桌——当然,换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其实都是如此。

更具象意义上的“食品贸易”,则在今天持续不断地发生着。进博会上有个展区,就叫“世界的厨房”,摆着五湖四海各路食材。其实许多中国人家中的厨房,已经是一个微缩版的“世界厨房”。两天前在进博会上新发布的一组数据就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食品来源地达185个,总额达735.7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9.3%;进口食品的市场零售规模首次超过万亿人民币,日益成为国内消费的新动能。

不少中国人饭碗里的大米是进口的,猪肉是进口的,海鲜是进口的,大豆是进口的,一盘最地道的麻婆豆腐,可能就是“进口”的产物。反过来说,没有全球进口,怕是也吃不到今天的“中餐”。

说这些的意思是,食物所承载的意义,其实远超食物本身——进口博览会上的“进‘口’热”,就像一个隐喻,在一个侧面诠释着进博会最重要的,“开放”的价值。

开放是人心所向,是历史大势,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所说,这就如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很宏大,也很具体,具体到一个食品展台前的趋之若鹜,具体到一片火腿、一片金枪鱼给人带来的好奇与满足,具体到一切来自全球的“好东西”的心向往之。

有句流行语叫,“没有人能制止吃货的脚步”。人的味蕾,往往最诚实地记载着心性。当人们发自内心地对食物表达热情的时候,其实也在接受着食物的提醒:无论你愿不愿意,敞开胸怀、融入全球,这种“口腹之欲”背后的“开放之势”,已经真真切切地存在了。

题图来源:张海峰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