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在历史的底稿中寻宝,复旦邀你旧报中重历震撼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19-11-02 19:03
摘要:几百年来,新闻介质虽然多了选择,但对生活的记录却并没有改变。

中国恢复高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中文报纸首次搭载中国自己的飞船飞向太空,小说《伤痕》刊发……过往200多年,报纸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与思想的“百科全书”,记录着历史的第一版本底稿。

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演进,向新闻人致敬。即日起,“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揭幕,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华诞献礼。走进展览,仿佛穿越一个个时空,在读报中重历震撼。

一件展品,一个故事

每一件藏品都拥有自己的故事:十七世纪下半叶的伦敦宪报(London Gazette)在所有藏品里,算是爷爷辈的。通过这张报纸,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印刷技术和纸张。每一张都使用手工印刷,当时的用纸掺杂了麻的成分,报上字母的凹凸感分明可见,且每一张都有编号。

一份1977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下部通栏稿件,标题《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当时,正逢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采用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进门醒目处,是2005年10月的《解放日报》神舟六号纪念特刊——丝绸质地,重约50克,其中一份随着“神舟六号”升空,再返回到地球,是世界上第一张进入太空的中文报纸。作为文化使者,这份《“神六”纪念特刊》上刊登了百年前上海《申报》刊登的中国最早见诸报端的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地球说》。文中指出“地球说”理论在中国古书上早有记载,表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思索。为了纪念华夏祖先千百年来对太空孜孜不倦的求索。

介质多了,对生活的记录不变

早在1936年,受到高尔基编撰《世界的一日》的启发,邹韬奋与茅盾就曾策划过《中国的一日》。

在没有触达全球的互联网的那个时代,为了了解普通中国人在1936年5月21日这个普通的日子都做了什么,他们只有一个方式——登报。

1936年5月18日,申报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消息:

“凡是‘五月二十一日’二十四小时内所发生于中国范围内海陆空的大小事故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本书的材料。这一日的天文、气象、政治、外交、社会事件、里巷琐闻、娱乐节目、人物动态,无不是本书愿意包罗的材料……”

这份1936年5月18日的申报,同样出现在这次的展览中。曾经通过报纸发布的招募信息与如今通过视频网站发布的招募信息,新闻介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对生活的记录却并没有改变。

呼应84年前那一刻

入口处的策展说明清楚地宣告了此次展览的特别意义——1935年10月,复旦大学30周年校庆之际,系龄六岁的新闻学系曾举办“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据记载,展出33国上千种报纸,包括1833年美国《太阳报》创刊号、1872年《申报》创刊号等,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时隔八十多年,这次中外报刊特展,希望承继先人的召唤,勿忘新闻的胎记。

“从一定意义上说,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我们做新闻的人是随着历史一起成长的,近距离感受国家发展的脉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表示自己作为在纸媒工作了一辈子的老报人,看到珍报展感觉非常亲切。“这次展出的所有藏品几乎都为原件,这不光是策展人的一种爱好,更是一份治学的严谨和对历史的尊重。”

展览中遇到许多学生,静静驻足观看。“我的专业,每天会接触历史资料,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有当时的事实,还有当时的观点,弥足珍贵,”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大三学生胡煜晗说。“即使现在多了新媒体,但它们与报纸一样,也是传媒自我发展的一部分,两者血脉相连,”她指着展品之一——创刊于1793年的美国《环球报》说,“那上面的记载的一战事态发展,是我这几天正在研究的课题,太有价值了。”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李茂君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