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重读经典 | 美学的边界不是艺术,而是人生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裴瑞欣 2019-11-01 17:23
摘要:“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我常常为我们的前人那灿烂的美学智慧而激动不已。”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史领域著述颇丰,陈望衡教授的《中国古典美学史》是其学林一枝。从199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初版,到200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再版,皇皇百万字,体大而虑周,“就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三者兼顾来说,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此书堪称翘楚”。

它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哲学》英文刊物曾刊发长篇书评,许多大学也将其列为研究生教材。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言:“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我常常为我们的前人那灿烂的美学智慧而激动不已。”

“旧著”与“新作”

“这是我一生中写得最愉快的一本书,进入状态后,竟然自我陶醉起来。”在《中国古典美学史》序言,陈望衡教授这样写道。

今天,《中国古典美学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与前两版相比,既有赓续,又有突破,可以说既是一本旧著,又是一本新作。

作为一本“旧著”,如作者所言,它以湖教版为底本修订,又吸收了武大版内容,可以视为两者的赓续;同时,这又是一本“新作”,融入了作者多年来的中国美学史治学心得、治学成果,理论和内容上都有加深、突破,使得全篇焕然,成就了新格局、新气象,体现了作者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自我发展。

一方面,史观成熟,确立了中国美学史的经典写作范式。从湖教版开始,作者立足于中国美学与中国哲学、文艺的紧密关系,从哲学的形而上层面、文艺的形而下层面架构全篇,已形成了自己的治史特点。江苏版则专门反思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建构”问题,史观臻于成熟,明确了“审美意识史”的写作范式。

中国美学史的材料散见于哲学、文化、审美现象中,如何找到“线”去贯穿这些零珠碎玉,最见史家本领。传统的中国美学史写作流行的是“审美概念史”和“审美现象史”模式,用“审美概念”、“审美现象”为线著史。但中国美学缺乏独立的美学概念系统,立足审美现象的描述也容易失去美学的理论品格,都有其局限。而江苏版以“审美意识”为线,简明有力地统一了美学概念、哲学文化、审美现象,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种经典写作范式。

“审美意识史”的写作范式突破了文字、艺术的拘囿,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的视域和边界。审美意识既体现在表述为文字的各种文献中,也体现在实物形态的各种传世器物中,“审美意识史”的写作可以使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器物进入美学史,成为提炼美学观念的材料,也将中国美学史的视域推到了尚无文字记载的史前;审美意识也不仅体现在艺术中,还体现在中国古代关于自然、人生的丰富论述中。陈著指出中国美学史的中心是艺术,它的边界则不是艺术,而是人生和环境,抓住了中国美学、艺术指向人生的特征,并将作者多年来的环境美学研究所得纳入进来。这些都突破了传统的中国美学史写作以文字、艺术为界的格局。

史观的成熟和写作范式的确立,举一纲而万目张,使得江苏版在全文架构、章节编排、材料选择等方面,思路更加清晰、线索更加明显、取舍更加精当。比如魏晋增加了《道教与中国美学》、唐代增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乐舞美学》,一些时期删掉了部分哲学意味不够、文化内涵不足、艺术代表性不强的内容,合并强化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现象。这些看似细节的改动,却是多年积学深思的结果,强化了主干、删去了枝蔓,使得篇章更为紧凑、眉目更为清爽,克服了湖教版和武大版涉及面太广而略显驳杂、松散的问题。

“国家意识”与“家国意识

另一方面,江苏版《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学思更为深湛,对中国美学的基本问题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回答。湖教版、武大版已概括出了“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华夏审美意识的基因”、“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等,尝试回答中国美学的基本问题。江苏版对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审美传统、美学精神等进一步发论,新见迭出,同时也更关注和指向当下,对新形势下研究中国美学、写作中国美学史“何为”提出了自己的关切。

这突出表现为对中国美学的“国家意识”和“家国意识”的剔发。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人文呼唤中国气派,于美学领域,中华美学精神成为显学。江苏版在提炼“中华美学精神”时,特拈出了中国美学的“国家意识”和“家国意识”,将其概括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核心意识,发前人所未发,既是学理的洞察,又有强烈的现实指向。

从学理上讲,西方美学自德国古典以来,审美无利害、超功利等流为习见,消解了审美和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审美和艺术普遍追求“自律”。而中国美学强调的恰恰是审美和艺术的“他律”,尤重伦理与政治,即陈著所言,政治和伦理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审美传统,深厚的政治立场与伦理立场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大特点。

国家意识主要对应的就是政治,作者将其概括为民为邦本:国风传统、君国意识;屈骚传统、尊王攘夷;华夏正声、江山壮丽以及家国情怀,以此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家国意识则主要对应伦理,其落脚首先是家,由家到国,以此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意识。

本书概括了其对中华审美实践、审美概念系统的影响,并重点提出了“家国———天下情怀”。家国情怀表现为文学中的兴亡母题、气节母题、羁旅母题、江山母题等,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就是天下情怀,它由家扩展到国,由国扩展到天地,深入到自然生态。凡此学理概括无不切中中国古典美学肯綮;从现实指向上讲,当今社会文化多元的同时,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缺失、价值失序等问题,国际环境中也是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美学国家意识和家国意识的剔发,宣扬了中华审美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当今世界的全球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启示,可以说是老一辈学人的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体现。

陈望衡教授的美学本体论推崇“境界”,其对中国美学的“国家意识”和“家国意识”的剔发,亦有“境界”存焉。个人通过家、国、天下的扩展,提升人生境界,超越人生有限性,从有限之域通向精神上的无限之境,个中强烈的超越精神、主体性精神,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洞幽烛微、学理穿透,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人生体悟和生命旨趣所在。这使得作者的中国古典美学史写作,虽埋首于故纸,更指向当下,融入了作者对于时代和现实的关切,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美学、写作中国美学史“何为”所要思考的。

“别人”的书与“我的”书

对中国美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江苏版集中在三个方面:中华民族的审美基因、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三个附录:中国古典美学史体系的建构、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美的理解、中国古典美学对全球美学构建的贡献。与前两版比,内容多有增加调整,学思更加深入成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恢宏的理论感,以此收束全篇,颇见老将功力、大家手笔。

所以,总体看来,江苏版虽然是修订本的定位,旧著打底,骨体未动,但多年积学所得的修订,使得全文神气为之一新,格局宏阔又精气内敛,成大家气象。如作者后记所言,为三版中之最优者。从三个版本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自我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学人治史,很多时候是在写“别人”的书,积学日久才孕育出“我的”书。陈望衡教授《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写作,孜孜以求、砥砺前行,成我之书,三个版本就是一部完整的学人的跋涉史。湖教版是作者调到武汉大学后开授《中国美术史》的讲义,是其中国古典美学史研究的“发轫作”。如今,作者已著作等身,学术园地根深叶茂。回头花大力气来做基础性的研究,修订旧著,在当今学术界一些人追逐功利的气氛中,颇不合乎“工具理性”。我想,一方面是“文章千古事”的学人心结所系,是为学日益、积学日新的不得不然;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史研究发轫作的未能忘情,有其学术情怀和泽被后学的初心所在。中国美学之林,旧树又添新枝,这既是一本中国美学的入门书,也是一部学人不断自我发展、学术跋涉的“心灵史”。

《中国古典美学史》

陈望衡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