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达成哪些共识?提出什么犀利建言?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19-11-01 07:49
摘要:正如《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倡议》所言,此次深入交流达成了多项共识,包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开放、合作的观念,以及对全球青年科学家的支持。

临港新城、滴水湖畔,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昨天落下帷幕。三天来,60多位诺贝尔奖、菲尔茨奖、图灵奖等国际科学大奖获得者,以及100多位各国优秀青年科学家、我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代表齐聚一堂、跨界交流,萌发了许多灵感,开辟了科学家未来合作的无限空间。

“这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为科学与人类发展的有效对接展开新的尝试,而科学家团队彼此之间的联合行动和关于前沿科学研究的深入交流,有助于实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成果更为广泛的共享”,正如《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倡议》所言,此次深入交流达成了多项共识,包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开放、合作的观念,以及对全球青年科学家的支持。

呼吁各界重视基础科研

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基地揭牌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这一片区如何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在此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打造集聚最多“最强大脑”的盛会,无疑给临港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带来了契机。

如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强大脑”给出的答案也许出乎很多人意料——要重视基础科学这个人类社会的变革性源泉。“这个论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社会各界更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在追逐利润的科技应用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忘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说,基础研究成果也许在当下没有转化为技术应用,但它们是决定技术发展潜力、解决很多重大问题的基石。昨天的莫比乌斯论坛上,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奖得主吉罗·麦森伯克的一句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那就是“看似无用的知识是有用的”。

科恩伯格特别指出,要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基础研究,因为大多数基础科学项目由这个群体完成,他们的创新活力是最强的。为此,他呼吁政府部门、基金会等组织给予青年科学家更多的资助,支持他们做富有创新性的自由探索。他把这种经费不是很多的科研项目称为“小科学”,认为在许多专业领域,它们有望取得比大科学计划更多、更大的成果,如一些颠覆性创新技术。

开放合作才有美好未来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表演讲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倡议》指出:“开放、合作和科技共同体的观念,仍然是支撑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基础。”“我们相信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从这种包容共生的合作中获益良多。一个汇聚了更多建设者与参与者的全球性科学创新网络势必为我们带来一个具有更多可能性和值得信赖的未来。”

这番话语,饱含各国顶尖科学家的期盼——科学无国界,试图靠“建墙”保持科技领先,既不高尚,也不明智,会有损于全球科技共同体的发展。反之,唯有不断扩大全球性科学创新网络,才会收获双赢、多赢结果。

三天来,“最强大脑”和青年科学家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一论坛主题,畅所欲言,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与同行深入切磋,还通过跨界交流,擦出了灵感火花。莫比乌斯论坛上,1998年菲尔茨奖获得者蒂莫西·高尔斯预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数学证明将不再需要数学家,只要输入有待证明的命题,计算机就会给出证明过程。他的这个大胆预言,很大程度上来自论坛上跨界交流的启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人工智能专家俞凯与菲尔茨奖得主交流后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对偶学习技术可以用于数学证明。也许,正是论坛上数学家与人工智能专家的交流,促进了数学机器证明的发展。“有了更先进的机器证明,数学家将寻找他们新的生存意义。”高尔斯笑言。

犀利建言值得我国借鉴

莫比乌斯论坛场景图

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的一些观点十分犀利,对我国科技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演讲时,展示了我国某研究所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规定:本所科研人员在《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奖励20万元;在当年影响因子不低于《美国科学院院报》的杂志上发一篇论文,奖励5万元。

在谢克曼看来,这一做法很不可取,因为包括《细胞》《自然》《科学》三大顶级科学期刊在内的一大批期刊,都是商业性杂志。这些杂志出版商的编辑,科学水平大多不算很高,却拥有是否录用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权力。采用这种奖励制度,是让商业性杂志“绑架”了科学家评价体系。而且,科学界还用这类杂志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要求他们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这是一种虚假的指标,而管理层正是用它来评价科学家工作。”为此,谢克曼呼吁中国科研机构不要再采用这种奖励制度,引入更多的同行评议,更重视在非营利性同行杂志上发表论文,使科研评价体系更客观公正。

在技术预见方面,“最强大脑”的判断也值得我们重视。如今,量子计算技术发展迅猛,谷歌近日宣布实现“量子霸权”,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电动力学专家塞尔日·阿罗什在论坛上指出,如果所有注意力的焦点都集中在量子计算机,这将是个危险的行为。“我们不知道是否存在有效方法来纠正所有量子系统积累的错误。”阿罗什解释说,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量子系统可以同时以不同的状态存在,量子计算机不可能单独存在、完全独立。

在他看来,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该“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目前,有中国团队在研究另一种粒子技术,他认为要坚持这一研究方向,说不定会带来比量子计算机更大的惊喜。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孟雨涵 海沙尔 摄 图片编辑:雍凯
视频采制:孟雨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