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诺奖得主朱棣文批驳科学“围墙”,说好的“科学无国界”呢?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19-10-30 22:45
摘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直言:“没有一个国家能垄断科学,认为可以通过建围墙保持领先,是完全错误的。”

科学无国界,造福全人类。这是人类早已达成的共识,然而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科学领域的“围墙”多了起来。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圆桌对话。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国际核能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2011年沃尔夫农业奖哈里斯·李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

对此,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直言:“没有一个国家能垄断科学,认为可以通过建围墙保持领先,是完全错误的。”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具有国际属性,科学家彼此分享研究进展和想法,对每位科学家都是有利的。毫无疑问,科研既有合作性,也有竞争性。只要科学共同体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展开合作,就能形成良性竞争。

在科研国际合作方面,曾在美国工作的中科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也很有发言权。他认为,两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如果长期合作,结果总是双赢的;不合作或“只做一次性交易”或许能一时维护领先地位,但从长远看,取得的成果肯定不如长期合作。

蒲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由此可见,打破科学“围墙”,既符合科学这一人类智慧产物的特性,又能取得双赢、多赢成效,理应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科研人员的共同选择。

然而,现实并没有与这种“理性选择”完全一致。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政界、科技界一些人的心态出了问题。记者采访上海一位研究员时了解到的情况,可作例证:过去,他所在的团队研制一种大科学装置的部件时,与一个西方国家的科研机构联系十分顺畅,对方有问必答,乐意合作。可是两年前,这家机构听说上海张江要开建一个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后,回复邮件时的语气立马冷淡下来,有时干脆不回复邮件了。“我觉得是他们的心态出了问题,没法接受中国在一些科研领域可能会追上他们的事实。”这位研究员分析说,当我们处于落后状态时,他们是愿意合作的,但随着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的科研机构显得有点“不适应”。但是他相信,这种“不适应”只是暂时现象,因为两国科研团队各有所长,唯有通过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治”,哪些“心药”能改变一些人的心态呢?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展示了中国的胸襟。“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一首届和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共同主题,很好诠释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跨国科技合作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科技始于人类共通的好奇心,成于人类共有的智慧劳动,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打破国界的科技合作不是地球上每个人的福音吗?

本周,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100多位青年科学家相聚上海临港,坐而论道、跨界交流。这幅景象,正是科学无国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相信此次盛会将传达给世界一个信息:迎接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上海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图片编辑:苏唯
内文图:孟雨涵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