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同济大学数学教授开的诗歌鉴赏课,何以成为学生争听的“爆款”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9-10-21 18:37
摘要:数学遇见诗,读出新味道

在不少人眼中,数学与诗歌是无法产生交集的平行线,但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进却说,数学和诗歌是高维联通的。

作为一位在金融数学领域建树颇丰的学者,梁进在金融二叉树方法最佳收敛速率、信用衍生品定价和碳排放的优化等研究领域发表过70余篇国际国内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品牌课程与示范课程;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与文艺气息的杂家,出版过《淌过博物馆》《如河的行板》《数学与名画》等多部散文集及科普读物,还以博主身份写作,内容涵盖教学、科研、人文、旅行等多个领域。

在同济,梁进开设的通识选修课“数学文化”“数学和艺术”都很受欢迎,其中“数学和艺术”为同济大学精品课程。近日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诗话数学》,整合“数学和艺术”课程中与诗歌相关的内容,分析古今中外200余首诗歌,带领读者用数学思维和方法重新认识诗歌。

从数学角度出发的诗歌鉴赏课怎么上?跟随梁教授的笔触来看看。

数字诗 巧心思

《诗话数学》中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中国古代留下的优美的数字对联,比如以下这副。

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这副数字对联,对仗巧妙,意思畅通,上联从一到十,下联从十到一,每联的数字之和都是55。

除了对联,谜语也常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宋代大才女朱淑真(又称朱淑贞,约1135—约1180)的《断肠谜》这样写道: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朱淑真自幼聪明颖慧、博通经史,但一生爱情失意,最终抑郁早逝。这首《断肠谜》正是她对丈夫无比绝望之后写下的诗词,其伤心决绝的意念仿佛可透纸而出。有趣的是,诗中每一句都是一个字谜,谜底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10个数字。

算题诗 趣味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算题的文学表达形式非常多样,对联、歌曲和诗词均占有重要地位。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皇帝喜添五世元孙,在乾清宫如期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千叟宴。相传,席间被推居上座的是一位长寿老人,年高141岁。乾隆帝和纪晓岚即兴为这位老人作了一副对联: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这副对联工整优美,平仄也相对,“花甲”(六十)对“古稀”(七十)、“重逢”(×2)对“双庆”(×2)、“又加”(+)对“更多”(+)、“三七”(21)对“一度”(1),“岁月”(时间)对“春秋”(时间)。更奇妙的是,上、下联都隐含一道算术题,上联是60×2+21=141,下联是70×2+1=141。答案均为141岁,堪称绝对。

几何诗 变化多

几何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就艺术领域来说,几何与空间艺术关系更为密切。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应该是时间的艺术。所以,从表面来看,几何似乎同诗歌关联不大,实际上,诗歌中的几何之美随处可拾。

比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茶》,在形式上精巧玲珑,如同一个等腰三角形,具有独特的结构美: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以特殊几何形状排列的诗歌,例如伯弗特(William Skelly Burfort, 1927—2004)的《圣诞树》(A Christmas Tree),其诗文所呈现的就是圣诞树的形态: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dld
                    At your foot.

数学教授何以对诗歌有这样一份敏感?原来,梁进很小就在祖父的指导下读写古体诗词、做灯谜,因此很早就对格律比较熟悉,也喜欢在约束下发现不同组合的文字美感。“后来我去研究数学,在研究过程中常常也能体会到类似诗歌的内在美。”在她看来,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字,通过一定的韵律和文学手段,表达作者情感、社会生活和哲理。相对之下,数学的发展有着严谨而苛刻的轨迹,似乎不容诗歌那种飘逸和洒脱的风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学和诗歌都要求抽象、创新和想象。在古今中外、千姿百态的诗歌中,处处可以看到数学的身影。数学除了与诗歌的特点有所共鸣外,其自身所包含的“妙趣横生的数字”“富有思辨性的逻辑推理”“千变万化的几何形态”“无限延伸的空间时间”乃至“寓意深远的数学理念及思维”,都是诗歌中常常出现的元素。

从诗歌的角度欣赏数学,从数学的角度品味诗歌,数字、概率、函数、极限、时空等数学元素与理念不断跳跃于纸间,妙趣、思辨与通达之美悠然流入心间。难怪梁老师的“数学和艺术”课,一直是同济学子打call的“爆款”。用学生们的话说,梁老师很奇妙,听她讲课,如同将理工与人文的颜料调在一起涂抹画卷。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