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国庆前后游客可在松江美术馆观赏触摸“老棉布”
分享至:
 (1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成东 牛立超 2019-10-06 09:56
摘要:松江棉布除了蕴含的乡情、乡味、乡韵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它那份原生态的质朴和美感,也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参考。在织造者的眼中,一匹棉布就是一件艺术品、一幅山水图

“这不仅仅是一块简单的布料,它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反映的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敬畏。”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城市的白之布里行间”在松江美术馆展出,集中展示了一批从松江多地收集的老棉布,如方格棉布、土布旗袍,还有用棉布做成的茶包、书封套、随身背包、行李箱等文创产品,不完全统计有上百种之多。种类繁多的棉布纹样,饱含岁月痕迹,无声讲述着松江的那段历史。


棉布,一度奠定松江府历史地位

历史上,松江有两样东西名满天下,一是吃的四鳃鲈鱼,另一个就是穿的松江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元朝时期松江一带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着“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这与民间织师黄道婆有很大的关系。之前老百姓多用麻布做衣料,手感粗硬,舒适度不足。黄道婆从海南带回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在松江普及,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造就了松江“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据统计,至清咸丰十年(1860),全国销售布匹4500万匹,其中3000万匹产自于松江府,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不仅仅是在国内,通过海上丝路,松江棉布用一经一纬构建起了东西方之间交流的桥梁,雨果发表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就描写了中国紫花布在法国民间流行的情景,伦敦博物馆馆藏的用松江紫花布缝制的19世纪英国绅士所穿裤子实物也是很好的佐证。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器代替,棉纺织业从农村走向城镇,手工的纺纱织布越来越少见。“让老棉布重新散发活力,松江九曲创意工坊女主人杨潘红辗转泗泾、叶榭、新浜、石湖荡等地,收集了一批棉布,并尝试用棉布的纹理开发一些文创衍生品,如手机壳、书包、书封套等,重构松江“去土化新”的理念,让松江棉布重回时尚的潮流。


阡陌纹路背后是天理与人文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此次棉布展给观众的直接感受,虽然是看似简单的纵横交织,呈现出的纹样和色彩却有很大的不同。标布、三棱布、斜纹布、紫花布、飞花布、柳条布、格子布、药斑布等,经纬之间的丝絮变化无不体现出松江百姓的智慧,其品种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松江文化馆馆长陆春彪对松江棉布多有研究,在他看来,棉布承载的是农耕文明与传统生活的原始记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动写照。“棉布从经纬布局来看,大多以3、4、5、6、8、9为基数,这里面蕴含着很多生活的智慧和道理,天地人为‘3’,一年‘4’季、‘5’谷丰登、‘6’畜兴旺、四面‘8’方、‘9’五至尊’,我们讲‘做事要心里有数’,这个‘数’就是上面的这些数字,不是计算,而是合乎规律、不能忘本。”。

“文化自信就是对生活状态的自信”,陆春彪解释,棉布做成衣服之后,会染上图案作为点缀,文人雅士多用梅兰竹菊,老百姓就会选一些野花野草,如马兰头、枸杞等,这反映的就是一种生活状态,取材于生活,体现的是普通劳动者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沪上著名文化学者陈鹏举认为,松江棉布除了蕴含的乡情、乡味、乡韵是机器无法取代的,它那份原生态的质朴和美感,也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参考。在织造者的眼中,一匹棉布就是一件艺术品、一幅山水图

在展览的现场,还准备了一些小册子,观众可根据展品的编号,写下所知道的松江棉布名称或其他信息。杨潘红介绍,“本次展览的图片与实物仅仅是松江棉布的一部分,事实上究竟有多少的样式和名称,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希望与大家一起完善松江棉布的资料库,让老棉布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栏目主编:黄勇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