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精卫专家谈家与我、国与我:原生家庭应“去罪化”,时代应包容更多成功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张逸雯 2019-09-26 19:13
摘要:赵旭东将其形容为“被动求生式的勤劳”,“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受惩罚、害怕掉队。没有正面的精神追求,是功利主义带来的最大问题。”

近年来,经常与精神健康关联在一起的词语——原生家庭,究竟对每个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什么作用?家庭中的个人又各自扮演什么角色?从个人、到家、再到国,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拥有怎样的心境与情怀?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前夕,在由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长宁区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办事处等联合举办的第10届“心视野·心对话”主题论坛上,专家直言,大众若将所有心理健康的负面来源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其实是一种不理性的极端化,在容易焦躁与迷茫的年代里,青年一代更应守住本我初心,培养更均衡、圆满的价值观。

家与我:“无用”的能力更需要被教育

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同济大学精神医学教授赵旭东多年来深耕于家庭治疗领域,在他看来,很多心理健康问题都在家庭环境场景中买下了“祸根”,但一味将家庭看作“罪恶深渊”,并不利于真正解决心理问题。“上世纪40年代,著名精神病学家George E. Vaillant就根据循证医学建构了人的优秀品质理论模型,其中如成熟、复原力、顺应心、主观幸福感、亲密关系能力等,都来自原生家庭。”赵旭东说,但这些看似“无用”的能力,都被早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排除在课本之外,“孩子心理均衡的发展比智商发展更重要、心理防卫机制比学业成绩和社会阶层更重要、做对了什么比做错了什么更重要、爱劳动会劳动也比被动求生式的勤劳更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认知家庭呢?赵旭东介绍,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领域,医生会尤其强调“依恋”,根据依恋理论,60%的家庭是安全型互动模式,而剩下的20%是回避型、15%是矛盾型、5%是混乱型,这些都是不安全的互动模式,因此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孩子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会故意调皮希望引起父母重视;父母经常吵架,孩子也会大吵大叫;二宝出生,大宝出现了情绪波动……这些场景大家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在诊断治疗时,一定会系统看待整个家庭的优点与缺陷,也找到一些前瞻性问题。”

赵旭东说,现代生活要求“健康的自我”,包含“我存在、我自在、我全在、我常在、我与非我有边界”5大指标,但不少人把家庭与自我混为一谈,“就拿高校来说,许多大学老师还把大学生称为孩子,大学生没有成人吗?其实不然,而是老师过分地替代了家长角色。”

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传统中国儒家文化中,家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核心,因此面对家庭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人们总是讳莫如深,可又往往立刻将罪责全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这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化。”赵旭东说,在“去罪化”、“去神圣化”之后,家庭应该是每个人温暖与力量来源的港湾。

国与我:寻找大江大河孕育的中华初心

走出“家”,每个个体面对的是更深刻意义的“国”。对青年一代信仰缺失、名利至上的批判声近年来并不少见,身处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大众又应该如何从心理角度培养更深刻的国家认同感和担当责任感?

“古有管子曰: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俭说,“这句话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有国才有家,这也是对家国情怀的最好解释。”今年8月,安俭带着学生从上海赶赴千里之外的青海格尔木,攀上了海拔高达4900米的唐古拉山。“那里是长江源头的保护地,我们一同探寻修建公路铁路的藏族同胞的故事,从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到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他们的初心是什么?是对故土的眷恋,也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无私付出。随着109国道客流量的不断增加,藏族同胞建立了8个垃圾回收站、140个环保垃圾回收桶,还建立了旅游服务站,为来来往往的游客们提供热忱帮助。”

在安俭看来,大江大河孕育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初心的源头,一代代中国人从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正是这种实现自我、成全大我的生活态度守护了人民的心灵健康。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耿文秀则更强调了“我”应该如何锤炼心理弹性,铸就健康人格。

“人不是基因的囚徒,也不是环境的俘虏,他们往往是被自我打倒。所以我们需要自我塑造,自我激励。”耿文秀带来了“钢铁战士”麦贤得的例子,1965年,“八六海战”中他在被弹片击中,在脑组织外溢的情况下坚持战斗3小时,治疗后留下了严重的智力、记忆、语言障碍,但是通过科学的治疗和亲人的关怀,他最终康复并回归岗位。“这样的结果。除了归功于医学技术与他自身的坚强意志外,还得益于他修心的生活方式,书法、种花等自我塑造行为帮助他恢复精神上的健康。”耿文秀说。

“我”在新时代:今天我们如何定义成功?

今年,“心视野·心对话”主题论坛走入第10个年头。专家们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医疗或教育论坛,不少家长听众都带着“负疚感”前来:我这么做对吗?我这么做可以吗?孩子的问题是不是都来源于我?“我们发现,父母的养育焦虑、青年一代的成功焦虑,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境。”耿文秀还记得,曾有一年在夏威夷大学参加一名北大教授组织的圣诞晚会,教授的小儿子自豪地告诉在场嘉宾,自己要做中国厨师,父母带头鼓掌。“而另一个事例是,一名三道杠的小学女孩每周被父母安排了满满的课外辅导班,而她在路过上海中学时紧锁眉头,担心未来自己考不上名校。”

赵旭东将其形容为“被动求生式的勤劳”,“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受惩罚、害怕掉队。没有正面的精神追求,是功利主义带来的最大问题。”安俭说,如今放眼全球,可能也找不到像当代中国青年一代这样努力读书的人群,“当我们看到把读书当做唯一路径带来的弊端时,也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希望。我们希望,现在成长的青年人能有更丰富、更均衡、更圆满的一颗心,满怀憧憬和理想,去拥抱人生更多的可能。”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