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杨浦2.7公里滨江新岸线本周六开放,惊喜道不尽
分享至:
 (2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2019-09-23 18:09
摘要:最令人惊喜的故事,藏在1公里的樱花大道中。

9月28日(本周六),杨浦滨江南段大桥以东2.7公里公共空间(杨浦大桥至杨树浦发电厂)将正式向广大市民开放。这是继2017年10月杨浦大桥以西的2.8公里岸线贯通开放后,再向杨浦大桥以东延伸的2.7公里。除了按照黄浦江开发的统一要求,实现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的“三道”贯通之外,这2.7公里段还进一步提升了“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将为市民呈现一个国际一流的滨水空间。

朱良城 摄

弥补了过去无法实现的“遗憾”

其实,此次贯通的2.7公里原本并不在上海45公里滨江贯通的计划之内。在2017年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杨浦滨江南段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的贯通任务之后,杨浦区自我加压,决定把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延伸下去。在当年的12月,仅花了两个月时间,大桥以东的2.7公里已经完成了结构贯通。随着其在本周六的正式开放,意味着杨浦南段滨江5.5公里岸线将全面打开。

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左卫东介绍,在15.5公里杨浦滨江岸线中,南段滨江5.5公里是重中之重,因为它集中了船舶、化工、机电、纺织、轻工、市政等门类的大中型企业约100余家。

然而在早先的2.8公里滨江示范段,“囿于实际条件限制,建设上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观江景的视觉体验上,过去2.8公里滨江示范段的公共腹地不够深,防汛墙只能建在前面,让人感觉空间有点局促,视野有些遮挡。而此次2.7公里,超过一半的区域大幅后退二级防汛墙设置,营造高位观江视线,增加临水空间,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江水花海相映成趣,极大提高了观江体验。

增加了诸多滨水空间。朱良城 摄

更大的变化在于对历史遗存的完整保留和巧妙的功能设计改造上。一方面,此次开放的2.7公里将许许多多老的构筑物进行了形态上的充分保留,让每一个途经的人,如同回到历史深处,能深刻感受到当地的历史特点。另一方面,过去的滨江岸线实现了贯通,却没能打造充分的服务设施。此次开放的2.7公里将许多市民喜闻乐见的功能项目植入其间。建设方上海杨树浦置业公司代表章琳琳告诉记者,在整个2.7公里段里,包含了覆盖4岁到20岁以上所有年龄段人群的游艺、体育设施,如网球篮球综合场、沙滩排球场、小型滑板场、旱冰场、儿童攀爬场等,增强了滨江岸线上的趣味和活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旱冰场。这个由煤气厂码头改造而来的大型室外场地,既是未来旱冰爱好者的天地,又可以作为一个极富工业风的时尚秀场,为市民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巧妙活化工业遗存

7处,12栋,7万平方米历史建筑,数百件的工业遗存,电站辅机厂、新一棉、制皂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等百年工业遗迹,伴随此次2.7公里岸线开放,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杨浦大桥向东,2.7公里第一站,是原电站辅机厂装配车间,占地17000多平米,巨大的工业厂房使人仿佛进行了空间穿越,视觉冲击和历史体验极为震撼。

电站辅机厂前身为创建于1921年的慎昌洋行,历经变迁曾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电站辅机制造企业。拥有漫长历史的厂区如今像一个工业建筑博物馆:电站辅机厂东部厂区还保留着百年通用电气老车间、东欧教堂风格的核电车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滨水岸线上一系列的高桩码头蜿蜒曲折,原地保留的工业桁架、吊车等工业品依次排布,通过新建连接栈道串联,让市民和游客不仅能看到黄浦江景色,更能融入历史情境。

十二棉纺织厂,过去日商创办的大康纱厂,解放后改为国营上海第十二棉纺厂。在此次改造中,它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设计师杨晓青说,这段滨江区域通过新构建的防汛体系置换出更多绿色空间,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场地的历史脉络,梳理了原老厂房布局的肌理将“纺织”的概念融入其中,以灌木层构成孩子们最爱的、意趣盎然的迷宫。此外,他还巧妙地用纺织机器上拆下来的一些元件,设计了一个互动型的喷泉。

互动型喷泉。

始建于1911年的杨树浦电厂,曾经是人们从江上进入上海所看到的最高的建筑物,具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和电力工业革命传统,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次贯通的2.7公里中,它是“收官大戏”。设计师秦暑说,在设计团队介入改造时,发现码头上的塔吊、灰罐、输煤栈道以及水泵深坑都还在。“通过原位保存,我们将当时整个燃料车间里的各种机械变成室外景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们的功能价值。比如,我们把建筑的二层、三层内部变成了可供市民休憩的空间。”

杨树浦电厂的输煤通道三层,如今成为市民休憩的空间。

通过活化利用原有的工业遗迹,杨浦将2.7公里段变成百年工业博览带,变成一座拥有厚重底蕴的工业遗址公园。而今走在杨浦滨江,你可以在巨大的电站辅机厂厂房门口眺望历史的深邃,能走入曾经的灰仓水池品味咖啡书香,能在基于历史的文化创意中,感受着工业发祥地向创新策源地转变的巨大潜力……

每个参与建设者都是细节控

2.7公里岸线,从空间设计的角度看,定然是一个大尺度的概念。然而在一个个“细节控”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面前,滨江的颜值必须精致到极限,没有一寸可以马虎。

拿绿化来说,整个2.7公里拥有新建公共绿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木灌木近百种,总数超过30万株,可谓是“四季花海”,不同时期来,都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景观。“别小瞧这些植物。”章琳琳说,这里的每一簇绿化设计都十分考究。“我们只能遵循白蓝粉的色彩基调来搭配植物,那些大红大绿的花朵几乎不会在这里看到,这给设计师增添了配花的局限性。”而设计团队和施工方为了实现理想的配色效果,甚至不得不去辗转购买蓝冰柏、叶子兰、蓝雪花等一些难得一见的花卉品种。“有些植物甚至还是首次在花卉市场上出现,就被搬来了杨浦滨江。”

最令人惊喜的故事,藏在1公里的樱花大道中。此次贯通的滨江段,以樱花树为主要树种选择,2.7公里范围均大量种植樱花树。然而在煤气厂周边的1公里,则实现密植,到次年4月,市民就可以来到杨浦滨江,感受那漫天粉红花瓣了。而就是为了这些樱花树,却“逼着”施工方不得不跑遍全国各地寻觅树种。

设计方代表刘宇扬建筑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师郭怡妦告诉记者,来杨浦滨江,如同赴一场与樱花的约会。“这里的每株樱花树都值得留恋。因为它们被考究地安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以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以国棉九厂前的四棵樱花树来说,我们的团队跑了数十个苗圃,只为了找到四棵长得一模一样的樱花树,从而呈现一种自然的对称美。”

种种细节呈现的背后,离不开整个建设和设计团队的“拼命”。章琳琳告诉记者,建设团队成员每天两次以上巡视现场,户外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个小时,每天行走记录全员保持10000步以上。自8月20日工程全面进入收关阶段后,团队成员每天行走记录最高达到30000步,户外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每个参与2.7公里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的人,就如同经历了一场历史文化的考古发掘与修复。”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杜晨薇 题图来源:朱良城 摄
内文图:除标注外,均杜晨薇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