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长篇抗战小说《根》: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家国情思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顺 施晨露 2019-09-20 14:12
摘要:写家族史,也是写民族史

“每次写作前我都聆听前苏联和我国的优秀抗战歌曲,让心绪进入那个年代,眼泪常常模糊了我的眼睛……”每晚写作至凌晨四五点,直至写光一百多支水笔,历经四个月激情澎湃的日子,年逾六旬的庄深完成了长篇小说《根》。

《根》以1907年至1952年间的中国江南溧水地区为故事背景,以庄坤林及其家族生活变迁为线索,叙写庄家、黄家、袁家、赵家等若干家庭的命运沉浮,刻画出中国近五十年里的众生百态,在个体命运、家族兴衰与民族存亡休戚与共的悲壮之歌中,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小说主人公庄坤林的原型是庄深的祖父庄坤寿。庄坤寿早年就读于震旦大学,1931年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命运就此改写。1943年,在他担任新四军韩胡区副区长期间,日军残忍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溧水城隍庙的旗杆上几天几夜,成为轰动茅山地区的一大惨案。

祖父的事迹深深影响庄深,幼时,他还从当过红军的姑父及其战友口中听到许多真实的英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在他心中埋藏了几十年。创作《根》时,为确保尊重历史,庄深进行了大量资料搜集,小说中庄家之事、日军偷袭、红枪会、血案、同室操戈等都契合历史时间线,关于日军轰炸的描写与《侵华日军江苏暴行录》中记录一致。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写这部作品,我是快乐的。”庄深自小怀有文学梦,即便后来为了生计创业拼搏,仍然念念不忘文学创作的夙愿。《根》是他初次执笔写就的长篇小说。“写一个家族的历史,其实也是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近日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剑龙认为,《根》对家族史和抗日英雄成长足迹的回眸,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这让小说具有了史诗色彩。上海文联研究室主任胡晓军认为,小说前后两部分将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合二为一,无论是祖辈人的自信、自强,还是微带狡黠的创业者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体现出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经济风貌和人文特点,将中国人传统的“义利”观念诠释得真实生动。

“从小说最重要的人物塑造来说,这部小说是成功的。”胡晓军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物——庄大奶奶。这个庄家的主心骨,代表着中华民族典型的妇女形象。她有见识,少私心,细心为庄世伯娶妾、送庄坤林去震旦大学读书、操持义子黄大树的婚事,家族所有事都由她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个胸有城府、临事不惊的传统女性,打理好家中所有事情,选好棺木,自己整齐体面地爬进棺材。“这一笔写得很妙,读来令人惊诧,这个人物就此站住了。”

与会专家学者也对非职业作者的文学创作提出建议。杨斌华认为,业余作家应关注创作姿态问题。作家不是简单的叙述者,应通过写作构建自我身份,增强个人角色感,建立与时代、个人、民族、历史的多种关系,在写作中确证在历史交替中的个人身份,更多关注心灵塑造。他还建议将溧水方言和江苏方言融入小说的语言体系,使作品拥有更加丰富的素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根》的语言流畅平朴,体现了质朴的写作风格。“托尔斯泰认为写作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语言进一步选择、精炼,会对长篇小说的节奏感和艺术呈现有很大提升。

“之所以取名为‘根’,因为这是我们庄家先辈的故事,更重要的寓意是家国同根,日寇来犯,国人抵抗,奋勇杀敌,以身赴根。”庄深说,这部小说是个人家族根脉绵延不觉的象征,也喻示着中华民族根深叶茂、万古长青,“写作,是我儿时的梦想。这部长篇小说,既是激情演绎我的青春梦想,也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贺礼”。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