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引用多就是好论文?SCI收录就是好刊物?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顺 施晨露 2019-09-19 20:04
摘要:用好学术评价的“指挥棒”

“评价期刊的标准是什么?就看发了什么样的文章,是不是SCI不重要,关键是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中国人要有这样的自信。”19日,以“推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为主题的第八届上海期刊论坛在上海大学举办,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筹学会会刊》主编袁亚湘的话得到很多共鸣。

学术期刊不仅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领地,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科学发展的使命。中国的学术期刊已有上百年历史,改革开放40年以来,学术期刊的数目呈井喷式发展,目前仍在不断增加。我国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多,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吸引优秀稿源是办好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袁亚湘认为,发表优质文章是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和最终目的,刊物主编及编委要发挥关键性作用,“主编在刊物定位、栏目设置、具体约稿方面都要亲力亲为,编委更不能是荣誉性挂名,而将具体工作都交给编辑部”。

“一流期刊需要一流管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主编龙协涛提出,要发挥集约化优势实现学术期刊的有效管理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期刊 、一流著作。牛津大学期刊社拥有300多种期刊,实现现代大兵团作战,而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术刊物仍停留于小作坊、自留地阶段,分散在院系,各自为阵。”

评价体系的短板是制约学术刊物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壁垒。就科技期刊而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话语权,才能减少、避免中国科研成果在海外期刊发表再由中方回购、回流的局面。《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李爱军介绍,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内SCI期刊上的文献量不超过发表在全球SCI期刊量的10%,这意味着国内失去了大量一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其结果是影响我国在科技议题设置、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话语权。

就人文社科期刊而言,如何建立中国话语的评价体系尤为紧迫。“从西方流传来的人文社会科学框架已经无法解释中国发生的重大变迁,我们急需基于中国经验、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特点的案例、数据和材料所组成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这是期刊的职责所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说。

“期刊的评价体系就像一根指挥棒,用得好可以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反之也会遏制学术发展。”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蒋重跃提出,当下期刊的评价体系包含三条标准:引用、文摘和采用。“引用”即数据库的数据因子,“文摘”即大文摘,“采用”即经政府和公共机构转化成为实际的社会成果。如何将三条标准构建成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讨论的问题。“比如引用这条标准,引用文章的目的和做法千差万别,其中有正面的,但正面的就一定对吗?引用也有进行批评的,批评就一定错吗?文章的质量不能简单地看引用量。”

《上海期刊发展报告2019》在论坛首发,报告分为“社科编”“科技编”“案例编”及“附录”四部分,以详实的数据分析记录过去一年上海期刊界的年度大事和上海文化、科学的发展情况。报告显示,上海共有56种社科学术期刊被收录为CSSCI(2019-2020)核心期刊(总568种),收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收录占比较上一年度收录比增长了一个百分点。据2017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上海现有的35种英文期刊中,18种被SCI收录,8种进入Q1区,Q1区数量占国内所有被SCI收录期刊的44%,无论收录数量和所处位置都在国内占明显优势。截至2019年3月,EI数据库共收录中国期刊225种,其中有32种上海科技学术期刊被收录,包括23种中文期刊和9种英文期刊,占比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现场摄影:汪伟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