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听!这些“院士校长”不约而同上了第一课,教大学生们这样划重点
分享至:
 (1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9-09-08 11:31
摘要:他以日本小保方晴子、韩国黄禹锡、演员翟天临、“404”教授梁莹等翔实的案例,分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规范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他们既是院士,也是校长;他们面对本科新生,或研究生新生;他们怎样上“第一课”,划什么重点? 


【林忠钦院士:学好“霸王课”,终生受益】

今天(8日),来自海内外的4000多名本科新生和近万名研究生新生齐聚上海交大。刚刚,在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作了题为《勤奋为学 爱国荣校》的讲话寄语。

林忠钦希望新生先“归零”。他认为,在座的人从同龄人中崭露头角,都具备成为优秀人才的潜质,在这个彬彬济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首先要学会“归零”,重新定位自己。因为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再依靠耳提面命,而是引导大家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其中,基础课程是重中之重,一些课程博大精深,被称为“霸王课”,“大家学习的时候也许很吃力,但以后会逐渐体会到,这些‘霸王课’里蕴含的知识正是专业领域研究和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石,会让大家终生受益。”

同时,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林忠钦都希望新同学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兴盛结合起来,成为国之栋梁。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是交大电机系1941届校友杨嘉墀院士诞辰100周年。上世纪40年代,杨学长前往美国留学工作,研制成功第一台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新中国成立后,杨嘉墀变卖所有家产,购买中国科研所需的各种仪器归国。他在国家科技战线工作近半个世纪,亲身参与了导弹、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探月等重大工程,在中国卫星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上世纪80年代,他和其他三位院士联名致信中央,提出著名的“863计划”,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进程。

“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林忠钦表示“杨学长的这句箴言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精神的最好诠释。”


【钱旭红院士:肩上无使命,无法走远】


在华东师范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全体新生聆听了校长钱旭红院士讲授的入学“第一课”——“抵御诱惑、锤炼意志、肩负使命”。

钱旭红指出,从现在开始,将是新生从过往“被迫的延时满足”到“自觉的延时满足”的转折处,是确立人生目标、探索人生价值的新阶段,是明晰一生使命和愿景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人生时期,首先要确定奋斗的目标。他认为,提炼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新生开始大学或研究生生涯的第一要务。“远大目标和神圣使命,是每个人、每个团队的核心灵魂。如果失去了目标使命,人们就会陷入迷惘和不知所措,要么小富即安,贪图享受;要么小人得志,轻浮猖狂;因为,肩上没有使命的人,无法走得远。”

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要成为一个面对各种欲望和诱惑有着坚韧意志力的人。钱旭红表示,意志是诱惑的克星,使命是永恒的召唤。历史表明,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功,都需要经历长期的努力探索和坚韧追求,才能最终实现,而这首先要做的就是驾驭控制自己的欲望。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社会,都需要抵御诱惑,砥砺意志,肩负使命。

钱旭红引用老子《道德经》的箴言,教育新生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应该要学会处理三组关系,即“大和小”“长和短”“快和慢”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做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有长期思维,在做事情、做决策时,作为思考背景的时间跨度有多长,常常决定了决策的最终质量;忙者常无智,欲速则不达;慢工能够出细活,磨刀反而不误砍柴工。


【俞建勇院士:智能化生存中,仍学与人为善】


9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也带给6000余名萌新一份超燃“见面礼”。

“同学们,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俞建勇说,“你们是幸运的,在新中国即将迎来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你们步入了人生的新征程,青春正当时。”俞建勇援引了鲁迅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长卷中,从来就不缺这样的中国脊梁;同时,他也引述了习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强大的中国就是那一片大海,任凭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中国依旧在那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阻挡!

青春的底色是爱国,青春的支点是奋斗,俞建勇告诉学子们:在生活中,还要努力成为一个温暖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在校园,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是集体生活,校长愿新生们在集体中奉献自己的“真善美”。

俞建勇还介绍,前不久以“智联世界,无限可能”为主题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顺利举行,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为代表的第四代工业革命正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并改变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但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终将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从数字化生存迈向智能化生存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学习与人为善,做那个‘从心里给出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的人,用你的正能量去影响甚至改变你周围的世界。”


【钱锋院士:不伪不篡不剽,警示学术不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教授,专门为近4000名研究生新生上了题为“弘扬科学精神 践行科技报国使命”的开学第一课。数百名往届研究生代表和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也与研究生新生一起旁听。

“民无信不立”、“言不信者,行不果”,将科技报国的初心付诸于行的具体实践中,离不开优良作风和学风的“保驾护航”。钱锋指出,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全局核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以诚信为基石。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决定科技事业的成败。

在阐明高校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钱锋还详细解读了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激励和引导师生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

他以日本小保方晴子、韩国黄禹锡、演员翟天临、“404”教授梁莹等翔实的案例,分析当前高校学术道德规范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结合高校学习、科研活动的全过程,重点剖析了从科研论文数据的获得、投稿、评审,到项目申请、成果申报等各个科研环节中曾出现的学术造假行为,细数学术界伪造、篡改、剽窃三大学术不端行为,为研究生即将开始的学习和科研生涯打好预防针,远离投机取巧。他以国际国内对学术道德问题的监管经验,以及华理的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实践,建议自觉践行高校学术道德规范。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东华大学、华东理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