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驻市”两个月后,波兰作家把家从华沙搬到上海,这是文学的故事,也是现实的魅力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刘顺 2019-09-03 17:37
摘要:“上海写作计划”在缓慢中积累故事

“中国人常向外国朋友说,如果你要看一千年以上的中国,你应该去西安,因为那里有太多文物、太多历史;如果你要看五百年的中国,你应该去北京,如果你要了解一百年的中国,你必须到上海。”9月2日,以“想象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上海写作计划”在作家书店迎来了新一年的驻市作家。11位海外作家来自泰国、牙买加、比利时、墨西哥、巴西、英国、意大利、波兰、俄罗斯、埃及等10个不同国家,未来两个月里,他们将深入上海生活的芯子里,做两个月上海市民,体验城市发展的脉搏,并将他们的个人经验融入这座城市。

“上海写作计划”由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发起,自2008年起接受外国作家申请,每年9月定期举办,11年来已有89位来自36个国家的作家应邀驻市。通过与上海作家共同探讨文学的魅力与困惑、与读者分享创作感悟与文学经验,朗读作品,拜访作家家庭,与大学和中学师生进行交流、演讲等一系列文学活动,“上海写作计划”为驻市作家提供了解上海作家和上海文坛的机会,创造中国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平台。

“这场大雨是在向炎热夏天告别,美好的秋天来了,你们会看到街边的梧桐树叶渐渐变黄,让我们在秋风落叶中感受万物的嬗变,感受新旧交替的诗情画意,也感受上海人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欢迎仪式进行时正是大雨如注,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向驻市作家发出诗意的邀约。

“不同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激发了作家对世界的不同感知,孕育了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谈及“想象共同体”这一主题,“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和多元化,才有必要也有可能让我们走出自己的桃花源,穿越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迷惑带,带着敬畏心、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分享彼此的文学体验,携手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共同营造想象共同体。”

11位受邀驻市作家都对上海、中国充满热情的向往和探究的兴趣。“来中国前,我想起了我的祖父,在我很小的时候,是他第一次告诉我在一件瓷器上看到的文字就是中国字,正是从那时起我产生了对远方的向往。”刚刚结束27小时长途飞行的墨西哥作家诺·莫拉莱斯·穆诺兹谈起他对中国的最初记忆。他说,回想起来,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萌芽的。童年时,穆诺兹生活在墨西哥西部著名的聚居区,那里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居民,“大熔炉”一般的环境让他对多元碰撞有着更深的体验,也成为他写作的滋养。如今来到上海,与中国文化的缘分更像是一次久别重逢,未来两个月在上海,他希望看到他者,认识身边的人,同时认识这个国家。

英国作家杰拉德·伍德沃德朗读了自己的诗歌《我的孩子有尾巴》,他说,这首诗的灵感来自自己的孩子,“文学的语言是共通的”。牙买加作家米莉森特·格雷厄姆说,记忆是她写作的来源,写作则是对记忆的再想象,“从我出生到现在,我一直住在同样的街道、同样的房子里,这次来上海,我想追索的一个问题是,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家是什么,2016年驻市作家、来自波兰的玛尔歌泽塔·哈米森或许能给出一个特别的答案。3年前在上海的驻市经历让她难以忘却,今年春天,她说服了做工程师的先生,举家从华沙搬到上海。先生成为在张江工作的“IT男”,玛尔歌泽塔预计,将在上海生活五年时间。“如果有需要就联系我吧,我们可以加一下微信。”她熟稔地向新一届的驻市作家们招呼道。

“驻市作家们在上海逛弄堂挤地铁吃生煎品小笼,回国后,有人出版了关于上海和中国的文学作品,有人翻译了上海作家的作品,有人甚至把家也搬到了上海”,上海作协秘书长马文运说,正是这点点点滴令人相信,“上海写作计划”是积极而有意义的,这些积极的反馈也是这场文学活动接力下去的动力。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欢迎仪式在上海作家陈丹燕朗诵《成为和平饭店》选段中进入尾声。家与异域,此地与他方,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将得到新的注解与书写。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