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解放书单| 智能城市为谁而建,因何而建?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韦青 2019-08-18 22:23
摘要:《智能城市》虽然以介绍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但是以设计的精神和方法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进化的、细粒度的渐进发展模式,并借鉴了大量计算机科学的理念与架构,放在人文与社会的维度进行分析与实践。

《智能城市》虽然以介绍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但是以设计的精神和方法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进化的、细粒度的渐进发展模式,并借鉴了大量计算机科学的理念与架构,放在人文与社会的维度进行分析与实践。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特撰文推荐。

《智能城市》,[美]卡洛·拉蒂、马修·克劳德尔著,赵磊译,中信出版集团

智能城市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说它有趣,是因为智能城市总是与最先进的技术挂钩,所以总能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趣味体验;说它严肃,是因为城市无论多么智能,它首先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集合体,它的发展方向和实现模式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我自身的工作经历和观察的现象而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容易看到理念领先的智能城市顶层规划,也容易在智能城市展厅里领略炫目的未来生活场景,但一旦落实到具体实施,往往就会发现智能城市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距离。究其原因,我的总结就落于一点,即智能城市的设计,到底是由技术能力驱动?还是由人的需求驱动?我的回答是,智能城市的智能水平,取决于它的市民和管理者的智能水平。也就是说,它首先由人类的需求决定,再由人类对技术的掌握程度约束。

《智能城市》这本书让我产生不少共鸣。本书的主要作者卡洛·拉蒂是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主任,这位跨界计算机、结构工程和建筑设计的学者,坚信无处不在的数字化技术将会彻底改变未来城市的面貌与人类的生活、沟通与工作方式。这本书虽然以介绍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但是以设计的精神和方法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进化的、细粒度的渐进发展模式,并借鉴了大量计算机科学的理念与架构,放在人文与社会的维度进行分析与实践。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传感器、网络、黑客以及未来的城市生活”,我个人认为它可以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可感知城市实验室成员对于未来城市的理念。卡洛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智能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可感知”的城市,而他一个很著名的演讲的题目就是Architecture that senses and responds(可以感知与反应的建筑)。

什么样的建筑是可以感知与反应的呢?一定是一个“活”的建筑,而由“活”的建筑所构成的城市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呢?它一定是一个“活”的城市。这里的“活”,体现的是能够灵活地感知它的用户和反映它的用户,即人类的种种需求。这样的城市,表面上看起来充满了神奇的高技术色彩,但其本质是一个能够与人沟通和互动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炫技的城市。其中的差别有时难以表象区别,不同处可能就在于“初心”吧。智能城市的设计初心到底是“唯技术论”还是“以人为本”,从下手处是很容易分别的,就如本书中经常提到的“普适计算”的原创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马克·魏瑟曾经强调的“好的技术应该是隐形的”,或如先哲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全球不少智能城市项目之所以难以达到它们最初的设计预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智能城市的建设初心太多考虑了所谓的技术先进性,而忽略了对人才实力、公民素质、管理水平、产业链建设等要素的客观考量,陷入了“水桶短板效应”的误区。

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利用很多真实案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来介绍数据对于城市的改变。在传统观念中,一个城市的建设将终结于由固化的建筑和道路形成的固定结构。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使用,在一个城市中,除了人类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成为“人联网”(Internet Of Body)以外,城市原本的固化结构也由于传感器和网络的“泛在”而形成随时感知、分析和反应的“物联网”活体,它能够被人类感知,也能够感知到人类。这种能够与人类互动、互知、互感的新型智能体,与被“机器智能”强化的人类一起构成了本书所描述的“明日城市”,也就是“未来的城市生活”。

“城市应该为爱人和朋友而建……”书中引用了刘易斯·芒福德的这段话,在我看来正是点睛之笔。卡洛也曾在一次采访中引用过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中的“没有人类的城市还是城市吗?”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才是卡洛和可感知城市实验室在智能城市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不少智能城市的规划过程中,无论是决策者还是设计者,很容易被智能城市的“智能”二字所迷惑,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智能城市一定要堆砌最先进的技术,而鲜有人谈到智能城市“为谁而建”这个根本的话题。其实以我接触的许多世界顶级科技人才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秉承的是“技术以人为本”的原则。正是因为对技术的深刻理解,这些技术专家才会始终告诫人们技术一定要“以人为本”,因为不管技术多么先进,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放在智能城市建设的领域,也只有明确了这个大原则和大方向之后,我们才能够树立起切实可行的未来城市发展理念,理解为什么数字化技术的大量使用会彻底改变城市的设计思路、运作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技术日益蓬勃发展的年代,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的炫目所吸引,忘记作为人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的责任、义务和使命。人类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更加强大的使用工具的能力,从繁杂的重复劳作中解脱出来,去做自己更喜欢做的事情。但如果人类自己被“唯技术论”所误导,一方面容易被日新月异的技术压得抬不起头,而忘记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够主动适应与改变现状的;另一方面又容易被炫目的技术所迷惑,而忽略了自身作为人类的真正需求。这两种方向只会给人类带来技术的弊端,而不能让人类真正享受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智能城市》虽然介绍了很多数字化技术及其应用,但其核心思想是作者屡次强调的智能城市的设计建设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