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800多位沪人大代表谈垃圾分类:这件事深入人心,体现了上海市民的高素质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吴頔 2019-07-24 06:24
摘要: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昨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扩大)举行代表分组会议,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应勇市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上半年工作报告展开热烈讨论和评议,走进各个小组现场,几乎都在热议垃圾分类。

一夜之间所有桶全部撤掉,居民自觉投放

昨天应勇市长讲起垃圾分类时,起身面向全场深深鞠了一躬,“要为上海市民点赞,向上海市民致敬,向上海市民表示衷心感谢!”谈起这个场景,不少代表依然感慨。

马新华代表就很有共鸣,“我有切身体会,真的要为上海市民点赞!”他所在的小区是商品房小区,起初垃圾分类推进特别慢,他有一阵子特别着急,专门去找居委会了解情况。7月1日前,居委会做了很多宣传,就撤桶、设点问题听取大家意见,小区居民的微信群里对此有很多议论,负面情绪也比较多。“我觉得这件事好像有点困难,可是到了7月1日,一夜之间所有的桶全部撤掉了,我惊讶地发现群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整个小区五、六百户家庭,只设立了南北两个投放点,但我们居民没有任何反对,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我们竟然这样平稳过渡了!”

在马新华看来,这与居委会前期工作分不开,同时也是上海市民素质的体现。“这说明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大家认识到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体现了上海市民的高素质。”

“市民都自觉遵守,志愿者也全心投入,成效非常显著。”来自南京东路街道的张婷婷代表介绍了街道实施垃圾分类以来的变化——生活垃圾总量从每天的130吨减少到125吨,不仅减量明显,湿垃圾比例占比也显著增加,说明居民分类精度也大大提高。

市人大代表崔明华说,前段时间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对全市16个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总体感觉比原来预期要好。“此前垃圾分类搞得好的小区,还是个别盆景,现在区域化的大片森林有规模了。”尽管各个区域的分类进度还有些差异,但是落差在变小。“越到后面,我们发现暗访的小区,做得也挺好。”

不少代表说,市民还把垃圾分类上升到了“灵魂的考验”,可见这件事要往深里走,往精里走。

既要落实法治的刚性,又要善用社会治理的柔性

沈英娣代表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好的案例,新华路街道某居民区垃圾分类分三步走稳步推进。第一步宣传,每个楼层都增设宣传标牌,居民倒垃圾的时候,一看到这个醒目的牌子,就有了心理准备。第二步,楼道撤桶,居民要跑到楼下扔垃圾,逐渐养成习惯。前期工作做好以后,第三步全面推行。到了7月1日正式实施,没有一个居民投诉,没有人打12345,如期完成垃圾分类工作。

也有做得不好的案例。某居委会先是开了个会,准备给每个楼层再加一个桶,居民们也挺认可。但过了两个礼拜,没有任何宣传,这个小区一下子把楼层里的桶都撤到了楼下。居民开始反对,打12345投诉。业主群里也是沸腾一片,大家失去了对居委会的信任。“我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作为最基层的自治组织,怎么去耐心宣传和组织,这个很关键。”

在马新华看来,怎么把这个工作做得更细,居委干部首先要自己想明白。居委干部跟居民交流的时候,要有底气,为什么要撤桶,为什么要定时,为什么要定点,为什么要破袋,这些逻辑关系要讲清楚,而不是生硬地说这是上级要求,否则居民不理解,也不会很好地配合。

从湿垃圾的末端处置数据来看,全市湿垃圾混入其他垃圾的比例大概在25%左右,而长宁的湿垃圾投放准确率接近95%。在一些代表看来,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支过硬的居委干部队伍,能把小区居民很好地发动组织起来。

“矛盾的焦点并不在于撤不撤桶、定不定时,而在于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否提高。”在市人大代表顾洪辉看来,垃圾分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城市形象、生态保护和老百姓获得感。把这三对关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考虑,那么,垃圾分类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既要落实法治的刚性,又要善用社会治理的柔性。”李新华代表说,这段时间以来,围绕这一话题社会各方的讨论不断,但在不同声音交汇的背后,是全社会共识的逐步形成,正所谓“分的是垃圾、聚的是人心”。我们既要落实法律的刚性,推动垃圾分类严格依法执行,也要调动更多市场和社会的资源,用好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工作成果,用社会治理的柔性、韧性来弥补漏洞。

让市民尝到垃圾分类的甜头

不少代表关注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置环节。市人大代表李韶平说,每天产生这么大的垃圾量,末端处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也是相当大的考验。目前,湿垃圾通过环卫密封的车拉到指定的处理站,这个处理过程是否可以优化,有待及时评估论证。

王震代表也表示,末端处置的能力还有待跟进,目前,一些区的垃圾运输车数量有限,新买的车还不到位,有的只好连轴转。建议在末端处置上,规划、水务、环保等部门要形成合力。

“牛奶喝完,把盒子洗干净、剪开了,怎么就没人来回收了?”有代表一句“吐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家里买电视机,箱子里的泡沫也没人收,说是体积大、分量轻、收运很麻烦,还卖不出钱。”胡秀靖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许丽萍代表认为,在回收利用环节,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的可回收物应当分类回收,政府部门对于低附加值的可回收物,也要有托底机制。

不少代表提到,现在很多小区都是靠志愿者来监督分类效果,这种模式能否长期保持?沈英娣代表建议,现在天热起来,蚊虫多起来,志愿者上岗还穿着厚厚的马甲,是不是能给每个志愿者发T恤衫、毛巾,并配一些花露水。

垃圾分类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如何久久为功?代表们认为,要让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有更好的体验,让他们有更好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比如垃圾分类以后,整个上海发电量提高了。把这些信息告诉市民,他们就能尝到垃圾分类的甜头, 更有动力来分类。

据丁伟代表介绍,垃圾分类在立法前期做了大量研究,立法过程中也经过了反复论证。“此次立法影响很大,目前看来政治效果、社会效果都非常好,法律效果还有待今后的实践检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认为,作为立法部门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此次的垃圾分类立法,体现了立法的引领作用,在社会树立了标杆,也体现出了上海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上海市民的法治意识。接下来,还应定期对垃圾分类从源头到末端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不断从立法和监督角度修正完善。


栏目主编:张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