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压力下的“上海制造”,靠什么重新领先一个身位?
分享至:
 (1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蒙 2019-07-23 20:31
摘要:从另一个角度看,阵痛也是倒逼。

上海经济半年报刚刚发布。相比一季度的“低开”,二季度以来上海经济在消费、金融等领域带动下,呈现明显回暖态势。稳中有进的上半年总体走势中,上海经济面临的一些压力,也愈加清晰。

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双重因素叠加,上海工业增加值下降2.4%,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增长速度。如何看待并应对“上海制造”的困难,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其实对于工业领域的困难,近年来上海并不陌生。“十三五”规划编制之时,正逢上一轮上海工业负增长、六大重点产业一度全线下滑的困境。于是,直面困难,上海第一次在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制造业占比不低于25%”的发展底线目标。

“十三五”已进入后程冲刺,如今回头再看“制造业占比不低于25%”的底线,当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当服务业占比超过七成,保持持续稳健增长时,制造业的波动,反而成为影响上海经济走向的“最大变量”。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就业,制造业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缺的环节。和许多国际大都市不同,上海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却还有6000平方公里的郊区腹地,加上人口和区位优势,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鲜明优势。

如何变优势为胜势,上海需要对当下的困难有清晰认识,需要思考上海制造面临的压力,是短周期波动,还是长周期调整?

上一轮上海制造的困境,有国内经济换挡降速、产能过剩、投资带动效益减弱等因素。过去两年里,随着市场环境改善,上海制造曾出现长时间的良好增势。而当前的下行周期中,核心问题水落石出:传统动能带动力减弱,新旧动能转换、新老产业接续出现阵痛。

转型阵痛在过去的下行周期中也曾浮现,但它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表现,从没有像今天这般显而易见,渗透在各行各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阵痛也是倒逼。对制造业各个行业而言,只有真正痛到了,新动能才会形成力量,去冲破传统动能多年形成的阻碍。对上海制造来说,早一些遇到阵痛,才会快一步实现动力变革。

近年来,上海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培育新动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生力量蓬勃发展。然而从全球技术变革、全球竞争合作的新格局看,上海制造发展新动能、闯过阵痛期的速度还需加快,还需投入更主动的作为,抢占发展的先机。

今年以来,上海制造的新一轮布局已经再次提速。上半年,上海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连续1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些聚焦未来制造业新增长点的重大项目投资,意义不在于拉动当下的GDP,而在于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在于形成下一个周期中能让上海在全球产业中领先身位的优势。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维持上海制造“25%的底线”,并非退守,而是积极进取,以主动出击的姿态实现目标。

当前和未来,上海制造要实现新突破,也离不开开放发展的新理念。在贸易摩擦的逆全球化浪潮中,上海继续成为全球企业和资本看好的投资热土,尤其是在沪的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它们的产业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本地经济高度融合。而像上海的大飞机、豪华邮轮、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项目,也都是以全球合作、开放创新的模式实现发展。开放,一直是上海的最大优势,抓住新一轮开放机遇,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将是上海制造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上海制造新一轮振兴,关键还需靠人。尽管如今的制造业,“机器换人”已是大势所趋,但人的决定性因素并未减弱,反而更强。一方面,上海制造新动能壮大,需要吸引聚集更多高端创新人才、管理人才,上海需要为高端人才投身制造业创造更好条件。另一方面,上海制造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制造业新动能发展的新需求。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说明:工作人员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智慧数控车间使用AR眼镜操控虚拟电子屏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