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城市阅读客厅①上图讲座:41年前就是“网红”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19-07-20 18:01
摘要:1978年开讲至今,上图讲座是真正的“网红”。

每逢周末,去参加哪个读书会,已是沪上书友们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大大小小的读书组织有3万多个,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走出个人的书房,走进公共阅读的“客厅”,这些各具特色的读书会,为书香上海更添馥郁。“城市阅读客厅”系列报道,通过对上海各具特色的读书会的介绍,交流组织读书会的好做法,分享发生在读书会里的好故事,激发人们更大的阅读热忱。此为第一篇。


在一次沪上知名读书会的交流会上,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一句“我们上图讲座去年刚过了40岁生日”,“惊”到了大家,一个这两年才火起来的读书会的主办者立刻卖萌:“突然发现自己还是个小‘BB’(宝宝英文baby的缩写)、小可爱。”

1978年开讲至今,上图讲座是真正的“网红”——六大板块18个系列人气爆棚,3400多场次吸引直接听众150多万人……这间“城市阅读客厅”,红了41年,还在继续红下去

「带给百姓最想听的信息」

1978年的中国,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两年前,“四人帮”被彻底粉碎;一年前,高考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正在想方设法回到故乡……

“究竟该往哪儿走”成为盘旋在很多中国人脑海中的大问号。人们一面抓紧补上“十年浩劫”落下的文化课,一面迫切地想要了解时事,补上“时政课”。

上图讲座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讲的,顺应了那时普通民众对时政信息的渴望和对家国命运的关注——1978年1月6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两周年纪念日的前两天,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黄宗英受邀来到上海图书馆,为现场观众深情讲述《缅怀周总理》的故事。那天,会场里挤进了2000余名听众,这是上图讲座记录在册的第一场讲座。

那一年的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那一年的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份中国农村改革“宣言”,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而在改革开放号角吹响之前,上海图书馆率先在全国图书馆界吹响了号角——开设人人都可以来听的公共时事讲座,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件惊天动地的新鲜事,成为上海“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的生动例证。以此发展而来的以时政信息为主的大型宏观系列讲座,在上图讲座的各个系列中历史最久、听众最多、影响最大,成为上图讲座的发展基石。

如今,那个信息匮乏、交流不畅的年代早已远去,但上图讲座仍以追踪热点、关注社会民生、总览国际时政为宗旨,致力于深入、精准地解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其最显著的特色和林立于众多读书会中的“看家本领”。

「图书馆形态因此而改变」

除了具有开篇意义的1978年,在上图讲座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时间节点同样意义不凡,值得铭记。

1996年,位于淮海中路1555号的上海图书馆新馆落成,正式对外开放。上图讲座终于结束了之前借场地办讲座的历史,有了固定的举办地。

“以前要办一场上图讲座比现在麻烦得多,每次办讲座,上图的老同事们都要出去借场地,体育馆、工人文化宫、市府礼堂……都有他们的身影。”上海图书馆会展中心主任吴敏告诉记者,直到1996年上海图书馆新馆建成,专门的多功能厅才成为上图讲座的固定举办地。

场地固定后,上图讲座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无论前来开讲的嘉宾还是听众,对上图讲座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上图讲座也从早期以时政为主,延伸出时政、文化、社会、艺术、法律、教育、科技等各个专题讲座,百花争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城市教室”“市民课堂”,并荣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

上图讲座的开设,还影响了全国其他图书馆的业务模式,甚至对各地图书馆的空间形态也影响不小。

2005年,第一届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讲座工作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的新理念。“讲座从以前图书馆业务中比较边缘的地位,一下子变成了核心业务,全国各个图书馆都在办讲座,很快形成了一股浪潮。”吴敏告诉记者,“不仅图书馆讲座蓬勃发展,就连许多新建的图书馆也因为讲座和读书会的需要,增设多功能厅、报告厅,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物理空间。”

图书馆不再只是借阅图书的场所,更发展成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承载了更多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

从那时起,上图先后与全国170余家公共图书馆签约,共享信息文化资源,还出版了一些理论书,如《引领·启智——论图书馆讲座工作的发展与推广》《公众讲座的理论与实践》,分享经验,服务全国。

在世博会倒计时1000天之际,上图讲座推出“走进世博会系列讲座”,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图讲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大家”对话“大家”」

上图讲座的嘉宾阵容里,从来就不缺乏“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这里与听众分享自己“与文学结缘的故事”;学者易中天与听众一起探讨“成长中的关键词”;中科院院士汪品先邀市民探寻“人类与海洋”的奥秘;苹果公司“白色语言”缔造者、乔布斯终生好友艾斯林格分享对中国工业设计创新转型的见解;樊锦诗、单霁翔、陈忠实、赵启正、葛兆光、罗伯特·麦基等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纷纷走进上图讲座,带来各自的真知灼见。

来的次数最多的,是作家王蒙。他曾先后10次做客上图讲座,坦言上图讲座吸引他的地方在于:一是上图多功能厅的大小、布局都非常合他的心意;二是上海听众水平高、有见地。

作家白先勇也有相同的感受:“我曾3次参加上图讲座,分享文学、昆曲和电影的心得,每次活动都十分尽兴,因为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听众朋友尤其是不少青年人对文艺作品的挚爱让我印象深刻。”

2002年12月,上海作协主席、作家王安忆登台上图讲座,拉开了“名家解读名著”系列讲座的序幕。该系列至今已逾80讲,一批知名作家、学者陆续登台,解读经典,引领听众感悟文学的无穷魅力。每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上图讲座的“名家新作”系列也会精选优质图书,邀请国内外名家作者带着自己的新作与听众分享……

经过长时间大师们的熏陶,上图多功能厅的墙壁都有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包浆”。

但传统讲座形式是“我讲你听”,面对“大家”,大家需要平视的眼光、交流的双通道。何毅说:“‘大家讲坛’要真正成为‘大家的讲坛’,才会更有活力和吸引力。”从2011年开始,上图讲座团队就开始了创新形式、增强互动的探索。他们定期拟定主题,向社会发出邀请,为大众提供舞台。比如讲《红楼梦》,有红学专家刘心武坐镇的“大家论坛”解读,亦有普通读者的“草根”解读,“大家”有“大家”的解读,大家亦有大家的解读,“大家”与大家,各展风采,不同视角,平等对话,相互启发。

「另一个“多功能厅”」

去年,上图讲座迎来40岁生日。

如果说年轻的上图讲座专注的是文化解读的话,那么步入不惑之年的上图讲座,开始更注重文化的体验。

随着大众对艺术欣赏需求的不断提高,上图讲座适时推出了音乐、美术、戏曲等一系列艺术课堂,不仅邀请名家名师与观众分享台前幕后的故事,更带领观众现场演绎,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

文化体验之外,上图讲座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文化研究。得益于上海图书馆综合性研究型机构的定位,上图讲座推出了一些面向专业人士的文化研究课题。

“从点到面到块,从单一到全面到立体,上图试图构建城市文化的‘第三空间’。”何毅如是说。

新媒介、新技术、新平台成为上图讲座的另一个“多功能厅”,讲座+新科技的“乘法效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成千上万的听众打造了一个“没有围墙的教室”。

2013年,上图讲座推出微信公众号“讲座图书馆”,又是全国图书馆界的第一个数字讲座。人们进入公众号,就能零门槛、一站式了解讲座活动信息、预约听讲、讲后复听,还可以对上图讲座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意见反馈。根据新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阅听习惯,这间虚拟的“多功能厅”分主题设计了8分钟时长的“微讲座”,和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后,点击率已经超过了580万人次。

瞄准未来人群也是上图讲座的发力方向,面向小学生的国学班、上图讲座进高校等,都是在培育“明天”,“影响将要影响社会的人,培养他们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眼光。”

因为老一辈上图人的创新,才有了上图讲座;今天的上图人,又以持续的创新,不断更新上图讲座在新时代的存在方式。创新不是为了吸引眼球,不是为了打造一时“网红”,开讲41年,承担的是一份文化的责任。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顾学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