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上海在百年前还是个小渔村”,这种论调不绝于耳的背后,凸显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依群 2019-07-15 06:43
摘要:如今有不少生活在上海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光鲜,却并不了解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上海是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崧泽遗址中发现的“上海第一稻”,揭示了60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的遗迹;1008年上海务设立,首次出现上海的名字,此后建镇设县,展开上海近千年的城市发展史;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对外贸易进入新起点,上海发展进入历史转折点;1949年上海解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建设发展举世瞩目。然而,如今有不少生活在上海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光鲜,却并不了解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甚至有媒体还在宣扬:“上海在百年前还是个小渔村”!著名史学专家熊月之说,“上海开埠以前不是一个小渔村,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为什么还这么说?这个就和史志不普及有关系”。不久前,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呼吁:要高度重视对史志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重视史志文化开发与传播是时代发展要求

重视史志文化开发与传播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具体体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中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史志文化是中华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她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国家。而史志文化是保证中华文明不断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重视史志文化的开发和传播是打响三大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基石。正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上海,明确提出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史志文化是最完整、最系统、最权威的地域文化,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母体和基础。

重视史志文化的开发和传播是激发爱党爱国爱家热情的重要举措。爱国必爱家,爱家先知家。不了解、不熟悉的爱那只能说是盲目的爱。传播推广上海史志文化,就是要讲好上海数千年文明史、上海革命斗争史、改革开放发展史,让人们了解家、熟悉家,从而真正爱家爱国爱党。目前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从史志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前进的力量,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系统丰富的史志文献为史志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录上海光辉历程,地方史志从未缺席。地方史志是由政府组织编纂,全面记载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史料文献,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权威性特点。大量的上海史志文献,成为上海史志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上海历来重视地方志开发利用,现存上海地区最早的志书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所修的《云间志》。民国时(1932年)成立了上海最早的文化机构上海通志馆,首任馆长柳亚子。在柳亚子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上海市通志》的编修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从1934年开始了《上海市年鉴》编修。

1987年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上海启动首轮志书编纂工作,出版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部省级通志《上海通志》和10部县志、12部区志、110部专志,总字数1亿6千余万字,形成上海首轮新编地方志书“一纲三目”的完整体系,系统梳理上海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全面记载上海解放后的历史与现状。2010年二轮修志启动,至2020年将完成220部志书。二轮修志,对上海4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进行全面、系统、完整和真实的记录。

近年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致力于存史“志库”、育人“知库”、资政“智库”建设,形成文献整理、地情普及、地情研究、方志年鉴研究四大系列16种地方志开发利用系统性产品,出版11卷36册《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以及《补遗》《索引》、12卷《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3卷本《上海六千年》系列读本,《2018年长江三角洲发展报告·江南市镇研究》,等等。同时,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复旦大学联合成立“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打造全国地方志事业高端发展平台。

提升站位,构建史志文化开发传播的新格局

史志文化的开发与传播,目前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缺乏制度和经费的保障。无论是开发利用还是传播推广,基本上是零打碎敲,没有系统长远规划,达不到应有效果。有效开发传播史志文化,首先要提升政治站位。习近平同志说过,修志是功德无量的善政。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目前对史志文化重要性认识还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摆到应有位置。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与上海的排头兵地位有差距,甚至在许多方面落后于其他兄弟省市。要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上有创新举措,积极营造从事史志工作的良好环境,不断激发工作责任感和荣誉感。

第二,要树立战略眼光。李克强总理的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存史、育人、资政”对史志文化的功能作了准确定位。史志文献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开发传播必须有选择性,充分体现时代意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选题取材;要眼睛盯住基层,开发传播群众喜闻乐见的史志文化内容。

第三,要提供制度保证。开发传播史志文化要有中长短期规划,成体系。不少专家提出:史志文化应成为市委市政府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纳入文化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核的内容,进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在市政府文化工程或者上海哲社项目中专门设子项目,助力史志文化深度开发;在经费投入上,列入财政预算,给予社会资金注入等优惠条件。

第四,要拓展传播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打造立体宣传效果,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构建史志文化开发传播的新格局。组织开展读史用志活动,让大部头的志书(“死书”)活起来;媒体宣传、文艺创作要把地方史志列入重要内容,让史志文化热起来。

第五,要突出项目引领。当前有几项工作应纳入重要项目。一是建设全国一流的上海通志馆,打造上海重要文化地标和名片,建设史志文化“志库、知库、智库”基地。二是研制上海“二轮志书”开发规划,全面、系统总结普及改革开放成果。三是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战略,研究确立长三角、江南文化的课题。四是重视重要事件和人物收集记载,开展“海上名家系列口述访谈”,让历史的精彩与感动留下来。五是开发编制《上海六千年》普及读本,以连环画、卡通等图说形式,让中小学生和幼儿从小接受系统的、权威的感情熏陶。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作者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学会会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