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体育 > 运动+ > 文章详情
我们有姚明、刘翔、李娜、孙杨……为什么拍不出《绝杀慕尼黑》和《摔跤吧!爸爸》?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姚勤毅 2019-07-10 17:36
摘要: 人家的“体育电影”靠什么抓住我们的心?

   继《摔跤吧!爸爸》之后,体育题材电影时隔两年又在中国院线烧起“一把火”。电影《绝杀慕尼黑》凭借过硬的口碑,以后程发力之势,票房突破8500万,成为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新晋票房冠军。

 

图说:《绝杀慕尼黑》剧照。

      虽然相较主流题材大片,这样的票房并不出挑,但和同期上映的本土同类型影片相比,已实属高得吓人——同场竞技的《冠军的心》、《三流勇士》,作为拳击题材国产体育电影,首映排片仅为3.0%和不足0.1%,杨坤主演的《冠军的心》据说剧本就写了五年,票房却只有区区80多万。两部电影因为观看人数不足,豆瓣上甚至没有评分。

 

      这也是体育电影近两年在内地影市生存现状窘迫的一个缩影。

      中国影坛历史上不乏体育题材电影,早在1958年,中国就有了自己体育电影,谢晋导演的《女篮5号》。2010年之后,《破风》、《激战》、《大灌篮》等运动题材作品也一度成为市场惊喜,但近年来真正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能在华语影坛留下一笔的现象级作品,并没有出现。

 

图说:新中国建立后,《女篮五号》成为第一部具有影响力的体育题材电影。该片于1957年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1960年获得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像《摔跤吧!爸爸》《绝杀慕尼黑》那样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

 

 

  

 人家的“体育电影”靠什么抓住我们的心?

 

    谁能料想,一部俄罗斯的体育题材电影会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

     近日,继中国男篮、部分地方职业篮球俱乐部集体观影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济南、青岛、武汉、南京、宁波等全国各地的解放军运动队队员们,也一起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有媒体认为,在备战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关键时期,这部电影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此外,国家体育总局也曾经下发通知,号召大家组织观影,学习电影中所传达的精神能量,学习如何创造奇迹。

 

图说:辽宁男篮近日集体观看了《绝杀慕尼黑》。

 

     如此报道见诸网络容易让人们产生一定的误会,误会这部影片吸引的多是搞体育、喜欢体育的人,实则不然——更多走进电影院的,是普通观众。

图说:《绝杀慕尼黑》豆瓣得分高达8.3分。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绝杀的故事。那场比赛,苏联以51比50的比分,击败在奥运会上从未败过的美国队,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

      虽然电影复原的是真实历史事件,但导演和编剧做了不少艺术加工,老实说,改编幅度不小。

       电影中,年轻球员亚历山大·别洛夫突患重病,一度生命垂危,主教练拿出给自己儿子的治病钱去给他垫付医疗费,才让别洛夫捡回了性命。而主教练儿子患了脑瘫,亟需钱送至国外治病。

        如果队伍获得奥运会冠军,苏联体委会将颁发奖金。最后,别罗夫在关键时候完成绝杀,成为球队英雄;夺冠后,队员们有感于主教练对别洛夫的帮助,纷纷把奖金捐给了主教练。

       队长保罗斯卡斯来自立陶宛,在电影中,被设置成了一个斤斤计较的反苏分子形象,总是想着叛逃。决赛前,他已经联系好了外逃的帮手,到了最后关头才良心发现,回到了球队。

  这些情节大多不符合史实,有报道称,影片还遭到了人物原型的反对——事实上,完成绝杀的亚历山大·别洛夫在当时非常健康,没有疾病。身患绝症,英年早逝,是后来的事了。主教练也并没有想过将孩子送出国外治病,保罗斯卡斯更是毕生效忠苏联,从未想过叛逃一事。

  “从剧作的角度来看,这些改动虽然刻意,且稍显老土,却是必要的。”《中国新闻周刊》对此评析认为,体育电影中,体育元素只是表象,内核在于解决主角在生活上面临的难题——多半是贫困或亲人病痛——从而得到社会认可,进一步完成心理救赎。观众代入主人公的视角,会产生“我也能行”的心情,得到激励。这便构成了体育电影的观影心理基础。

图说:《绝杀慕尼黑》剧照。

 

     “当我们在谈论一部成功的体育电影时,看的不光是体育,还有人生。”这样的总结,同样适合于两年前那部刷屏、刷朋友圈的《摔跤吧!爸爸》。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钟秉枢教授曾经评价《摔跤吧!爸爸》:“以往影片在写小人物如何成为明星时,没有从人性角度去揭示幕后故事。实际上我们有太多的冠军,比如王军霞和影片中的吉塔一样来自社会草根阶层。影片呈现出来的是普通人成为冠军的成长经历,和一个普通人成为冠军的回味和体验。人们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成为了冠军,但是我们的体育影片,几乎没有揭示这些人如何成为了冠军。”

 

图说:《摔跤吧!爸爸》剧照。

 

与其虚构小人物,不如拍好大明星

       懂体育的人不懂电影,懂电影的人不懂体育,是国产体育电影抛去外部不利因素后,必须面对与解决的内部问题。

       国产体育电影并不缺乏好的现实素材(原型故事素材很丰富),如何从人性出发把故事讲好才是关键。 就拿刘奋斗执导、杨坤主演的《冠军的心》来说,这是一部搏击题材电影,相比《绝杀慕尼黑》,《冠军的心》完全是一个虚构故事。对观众而言,赛场陌生、人物陌生,带入门槛比较高。相反故事却很老套——大多国内体育题材电影往往陷入这样的俗套:把一切都简单化、线性化,仿佛只要不怕苦不怕死,突击训练上几个月,就能得到好结果。

 

图说:《冠军的心》剧照。

 

       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还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正规商业赛事,而对体育题材电影的把握也仍显稚嫩,另辟蹊径虚构“体坛小人物的励志故事”,较难获得市场认可。与其如此,不妨抓“大”放“小”,先把大家耳熟能详的体坛巨星们的故事讲好。  

      事实上,过去20多年的时间,中国靠着在奥运会,以及各种国际体育大赛中的出众表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体育强国。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体育也出了姚明、刘翔、李娜、孙杨、丁俊晖等一批优质IP。但如何深度挖掘这些人物的经历,创作出动人的、高水准的体育影片,才是现阶段中国电影从业者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就认为,“《摔跤吧!爸爸》将国家荣誉、个人梦想、家庭感情、女性自立四大主题都自然地包含在故事之中……反观,中国出了这么多冠军,竟然出不了一部像样的体育电影,这的确值得反思。”

 

图说:《摔跤吧!爸爸》剧照。

 

      当然,拍好一部体育题材电影确实不容易。除了要有好的原生素材,对演员的要求也较高,甚至要达到专业运动员水准。彭于晏拍《破风》时,不仅考取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书,训练及拍摄期间累计骑行十一万公里;《百万美元宝贝》女主角希拉里斯万克,为了电影更加真实增重20磅,并且进行了三个月的专业拳击训练。在数字先生、数字小姐当道的国内影视圈,拥有如此敬业精神的演员难觅踪影。

     也有好消息传来,拥有专业人士甚至是原型人物担任场外指导,熟稔商业大片制作套路的陈可辛担任导演的《中国女排》、《李娜》,未来市场表现可期,前者定档2020春节档。这是否会弥补近些年来国产体育电影无佳片的遗憾,我们拭目以待。

 

栏目主编:陈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