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高校图书馆开放给公众不再是梦?也许可以从这六点入手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郭正宜 2019-06-26 15:41
摘要: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与公共图书馆的匮乏景象对比鲜明,能否“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又让各利益方皆大欢喜,有些方案想法初见雏形,还有一些值得期待。

“全民阅读”时代的来临,我国公共图书储备量却远来不及应对。近两年曾通过一项人大草案,鼓励高校图书馆开放给公众,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但建立初衷专为学生服务,开放后终究僧多粥少,势必带来资源抢占问题。

 

如果实体书籍开放遇到瓶颈,那么依托信息技术的电子知识共享,是否能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呢?众所周知,知识共享是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因而面向社会开展多元化服务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新使命。在此契机下,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唐源、郭正宜、杜昕蕊、周晨伊、武文洁、陈安琪、王靖玥同学在指导老师严丹的帮助下,完成《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多元化服务的可行性调研——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项目。

从左至右依次为:武文洁、杜昕蕊、郭正宜、王靖玥、陈唐源、周晨伊、陈安琪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传统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是为保存、供应知识以及开放阅读实体空间。如今,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通信为用户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即时性、便捷性的知识共享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库和知识数据库成为满足用户对新型服务需求的知识共享空间,从而为“泛在知识环境”的建设提供帮助。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48条通过支持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认可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属于公共文化资源,同时建构知识共享空间对文献谱段的拓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公共资源属性因其丰富的专业资源在当今知识空间的建构中被凸显。

 

令人欣喜的是,如松江大学城等大学群落,具有学校数量多、学校专业分布广、书籍储备多等特点,如能开放,对市民获取资源的便利性将大大增加。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团队对松江大学城图文信息建设的现状、社会各方对文献与服务的多元需求以及大学城服务社会的初步尝试进行了深入调研。

 

松江大学城七校的馆舍面积平均约为20000平方米,而馆藏和电子资源数据库平均也分别能够达到172万册和81个。在读者服务方面,七校较为基础和普遍的服务有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影印技术服务、图书馆使用咨询等,另外也包括如论文提交、查收查引、学术评价检索等更为专业化、个性化的读者服务。松江大学城中的七所大学均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突出的学科优势,因此各学校又拥有大量专业性较强的特色馆藏、电子资源库及教育活动,可形成资源互补的条件及提供专业资源的优势。

 

同时,市民也纷纷表达了现有公共资源不足的遗憾,以及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与资源的需求。几个大二学生通过调研市民、企业方、政府方等多方需求及意见看法,共回收509份有效问卷,共计约15000字的访谈记录。市民方面,53.4%的市民非常支持高校图书馆对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并且对高校图书馆资源需求很大,几乎所有技术研发人员、市场公关人员、财务审计人员和80%的专业人士对专业领域文献存在需求。企业方面,大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上对资料文献存在需求,绝大部分工作机构没有建立图书馆或配置文献资源库,即使有,也存在资源更新慢和馆藏资源少的问题。对于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都存在较大的需求。政府方面对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展多元化服务表示支持,并认为解决图书馆资源问题非常急迫,很有必要在政策想法上做出创新,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跳脱传统的实地书籍开放思维,如何运用好电子信息技术下的知识共享,从而用新兴模式开放高校图书馆给市民呢?同学们提出以下六点设想——

1、多样化载体的文献服务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术文献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借阅文献的途径也因电子平台的建立完善而拥有更多可能性。市民对文献种类与形式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为探索高校资源开放提供方向。文献种类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档案等纸质及电子文献需求类型,市民以到馆借阅、馆际互借、到馆检索和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取。

 

2、多时段开放的空间共享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多功能场所,除阅览室外有许多特色服务空间,包括阅览室、研讨室、咖啡吧、放映厅等空间。虽然资源有限,但采用避开学生利用的高峰时段向社会适度开放的措施可能是未来前景。

 

3、个性化定制的检索服务

利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上有较高水平的优势,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检索服务。个性化定制意味着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所需选择使用目标资源,这借助网络算法与平台已不再是难题。企业合作项目等模式保障资源使用合理性外,也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助力。

 

4、多方位提供的社会服务

论文查重、期刊收录报告等学术服务需求是高校特色,这些服务专业性强,渠道少,部分市民有迫切需求,开放模式值得研究,该服务包括提供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证明、提供写作指导和论文查重服务、提供校友卡和终身账号访问图书馆等。

 

5、普及性开设的素养教育

包括文献检索利用的培训、公益性讲座以及图书馆网络平台、移动客户端等的操作培训。高校师生、工作人员科普性讲座论坛,是一种“走出去”的无形资源,可以提高市民学术意识,获得信息素养教育,习得检索技能等,打破高校与社会间壁垒。

 

6、多形式举办的阅读推广

包括全民性的阅读推广活动、针对某一主题的阅读推广和新书发布会等。这类阅读活动在高校十分常见,开放可以汇集更多学术爱好者,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一些想法如今也有了实践基础,未来要实现开放,还需做以下努力。首先,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可建立联动机制,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其次,图书馆可探索与公众互动的多重路径,包括实体利用方式(公众实际到馆利用各项服务)、虚拟利用方式(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利用服务)及移动利用方式(公众利用手机移动端利用服务)。最后,可建构大学城图书馆与社会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便于社会各方快速高效地查找和利用各种功能,包括能将查阅借咨等服务一体化的文献检索功能、涵盖用户在论文写作时不同阶段需求的论文服务功能等。

 

上海图书馆馆长对这些想法表达了支持,认为其对上海图书馆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意见,值得探讨与实践。

栏目主编:陶健 文字编辑:许光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