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去珠海创业的澳门年轻人 | 办公楼对面就是澳门大学,“脚下的路越走越快”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书源 2019-06-22 17:57
摘要:这是一段似近实远的路,但脚下的路总会越走越快。

39岁的澳门人蔡渊博来珠海创业已有六七年,然而他却觉得从今年在横琴新区创业那天起,才真正感受到“跨境融合”的意味。

这一年,他中签成为澳门数百名“粤港澳”三地三牌车车主之一,私家车在粤港澳大湾区畅通无阻;而在他的办公楼对面几百米处,砖砌洋房风格的建筑群是母校澳门大学,13年前从大学毕业时,学校还没有延伸到这里。

为什么来横琴?如果在5年前问蔡渊博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距离近,这是澳门进入珠海的第一站”,眼下答案变长了:在国家大湾区战略中,横琴这个基础良好的“侨乡”被定义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建成国家级自贸试验区珠海横琴自贸区。保税区、物流园、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创业谷,在这几年横琴的新兴项目上无不有“粤澳合作”的含义。

蔡渊博企业入驻的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以下简称“创业谷”)是为澳门和内地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的平台,已经孵化项目349个,其中澳门186个,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41家,大多集中在园区18号楼。

“来横琴,这是一段似近实远的路,就像是马路对面的澳门大学,你不能翻越围墙穿过去,而要沿着正常的规程通过关口,但关口已越来越多,港珠澳大桥开通了,脚下的路也总会越走越快。”蔡渊博说。

距离创业谷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就是澳门大学。 杨书源 摄


初创者

蔡渊博是土生土长的澳门理工科男生,戴黑框眼镜,普通话说起来有些慢。在员工的眼中,他低调严谨。

入驻创业谷不足半月,令员工们惊讶的是,低调的老板蔡渊博竟然同意在园区“澳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青创服务中心”揭牌仪式中作为澳门创业代表发言。

原因之一,有作为一名珠澳跨境创业老兵的觉悟。

七八年前,蔡渊博就在珠海香洲的一整层写字楼里布局了企业办公空间。那时,他还在为第一个创业项目忙碌——专为澳门政府部门提供电话呼叫中心系统全套服务的科技公司。他尝到了珠澳两地联合办公的甜头:在珠海建立一个人力成本较低的系统技术测试团队,而澳门的员工则负责更多外向型的、和政府以及国外客户对接的项目。这样在各取所长的同时,还能节约公司运营成本。但两地员工极少见面,彼此之间都认不全名字。

而如今在横琴,蔡渊博的新项目深度游线上平台“发现澳门”中,两地员工资源得以聚拢。“他们每周见面至少3次。”见面,才可能碰撞出火花。

6月13日下午,蔡渊博澳门和珠海的创业团队成员在一起联合办公。 杨书源 摄

蔡渊博在创业谷的邻居,是澳门籍梅州人周运贤。他第一次踏进创业谷是2015年。那年,去往18号楼的路上,水泥地还没浇筑好,杂草茂盛。

周运贤却很快做了决定:将“跨境说”的团队搬到内地。最吸引他的,是公司落户的第一年租金被免除了,而作为初创高新技术企业,这项优惠在澳门最长期限是半年。“多给半年,对一个小企业已经是很大的喘息机会了。”

相比蔡渊博和周运贤的主动内迁,珠海本土海归罗晓东和香港创业伙伴马永康的回归,却多少有“准备弹药过冬”的无奈。

2008年,罗晓东留学归国后的首选是从小长大的珠海。但权衡再三,他还是把创业第一站选在了当时互联网蓬勃的深圳。

10年后,他创办的电商平台“每日美妆”因为新一轮融资迟迟无法敲定,必须通过公司内部开源节流来自救。离开租金高昂的深圳,进入“减税免租金”的创业谷成了他几乎唯一的选择。

横琴新区党委副书记李伟辉主动在谷内的咖啡馆约见了罗晓东,用创业新政为他打了一剂强心针。那场长谈,令罗晓东意识到,自己来珠海创业其实并不被动,并非“撤退”,而是“转战”。

在此以后,咖啡馆成为了他和李伟辉见面的定点,但凡企业遇到了难处,只要是主动联系了李伟辉,都会收到有帮助的回复。对于一个身处危机的企业来说,这种回应无疑是在救命。

在谷内的创业者中,江苏人黄利是较少拥有双重身份的:既是创业谷创新拓展部的实习生,也是谷内孵化的一家小公司的合伙人。

两个身份孰先孰后,很难说清:黄利和她的创业伙伴关注到这个和学校一墙之隔的创业孵化器后,被其“扶持澳门青年”的宗旨吸引。只是落地的扶持政策究竟如何?黄利决定“打入内部”看一看。在成为创业谷的实习生后,她反复研读了创业谷的人才入驻优惠政策。几个月后,她向团队伙伴发出了信号:这里值得一来。

不久,这个澳门大学的学生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谷的审核,拥有了一间100多平方米、至少免一年租金的办公室,而每个月入住创业谷人才公寓的住房补贴也足够覆盖基本生活开销,此外还有可观的税收优惠。

在横琴,因势而动的也并非只有谷内的澳门青年。刘欣珏是曾在北京、英国多地求学的澳门籍90后青年艺术家,她归国以后的第一站也是珠海。

她对于珠海横琴的印象,来源于她从澳门来珠海创业的父亲。“小时候父亲的厂房就在横琴大桥边上,我常在那儿玩。”刘欣珏记得,当时抬头四望时,高低交错的厂房构成“工业盛景”。

等到她作为“创二代”再次来到这片童年乐土时,横琴正在变成为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的人才流入高地。刘欣珏在横琴组建了自己的艺术-时尚跨界工作室,寻求站在这个大湾区风口的镜像之地为创作带来灵感。


跨境通路

创业谷距离澳门边界多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在手机地图导航上显示,从澳门大学的正门出发到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的直线距离是1047米。但黄利如果要来谷内上班,需要乘坐两地的公共交通,从出宿舍到抵达创业谷,先穿过一条专供澳门大学师生进出澳门市区的海底隧道,再倒车4次,总计1个半小时。

澳门横琴创业谷大门。 杨书源 摄

说起通勤成本,黄利指着落地窗外右前方的红褐色建筑群:“这就是我在澳门大学的宿舍,和这儿只隔了一条环岛东路,我每天恨不得变成游戏里愤怒的小鸟,直接飞过围墙来上班。”

在去年澳门的一次政府两地合作交流会上,黄利提出,希望两地能够合作为跨境上班族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

今年3月1日,黄利的愿望实现了——首批免费跨境巴士由澳门葡京酒店直通横琴腹地,而创业谷就是主要的停靠站,在工作时间段内,几乎每小时都会有跨境大巴在这里停靠。

黄利每天可以坐18点55分发车的跨境巴士回学校,中途只需要倒车一次。她计算下来,在路上的时间少了半小时。

记者和黄利一起预约了一辆大巴。在创业谷忙了一天的她在前排入座后就睡着了。发车10分钟后,记者和黄利在横琴关口道别,又过了10分钟,她发来了澳门市区梧桐树的照片。

于创业者而言,跨越这堵“围墙”所缩短的30分钟,背后还有更大量“隐形时间”的缩短。

周运贤感受非常明显,谷内有专门的澳门事务局,两地开办企业流程政策不同的情况下,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公司在创业谷成立第4个月,获得了一笔3000万元的外资融资。对内地金融货币政策知之甚少的他不知道怎么把外资入账。焦头烂额之时,他给创业谷管理方发去了“求救讯息”。

第二天,工作人员就带着他去人民银行、外汇局等部门办理手续。一周后,这笔外资到账了,解决了企业当时的燃眉之急。

去年港珠澳大量桥开通后,跨境通路有了更丰富的可能。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去很多地方有了更短路线。

在大桥开通的第3个月,刘欣珏开始着手设计自己的“大桥系列”:设计主图案是香港的城市高楼剪影,而在抽象变形后,这幅城市剪影又呈现了“横跨三地的跨境枢纽”意象,图案底色在不断变幻:澳门是具有历史建筑遗风的粉绿色,香港是海洋的湛蓝色,珠海则是渔女气质的鹅黄色。


边界、墙和选择

两地联合办公的尝试在进行了半个月后,蔡渊博也注意到,边界依然存在。

作为公司CEO,他时时在团队的内容生产中感受着两地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这是一堵无形的“墙”。

澳门的金融、法律等传统行业底子好,但是互联网的商业应用起步晚,所以澳门同事在做新的线上内容时,总会因为“图片像素多少、位置如何摆放”等基础性问题觉得困扰。“内地常见的线上优惠券促销,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鲜事。”澳门同事李君铭解释。

对于面向澳门的业务,珠海同事因为不了解澳门的文化氛围,有时也会对合作伙伴的情绪、态度表达拿捏不准确。

而这样的困惑,对于马永康而言是可以打破的。

1年前,马永康联合香港、澳门籍贯的大学生和刚开始创业的300多位年轻人成立了“大湾区青年总会”。组织的目标定得并不高——能够打破港澳年轻人对到内地发展的思维定势。“不去真的看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

马永康带着他们到珠三角一些创业风口的地标建筑参观,感受内地互联网产业和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邀请在港澳青年心目中认可度高的嘉宾做演讲……

在每次开场前,马永康都会在主持词中提及:这一场活动以后,我并不是要鼓励你们来内地创业,而是需要你们消除对于这片未知的恐惧。

毕竟,他接触到的一些港澳年轻人中,依旧存在偏见。比如第一次来广东游学时,有人会因为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不敢吃饭。

“不过,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港澳地区的父母会把子女送到内地读大学,希望他们早日融入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马永康打算把大湾区青年总会的下一次参观地点就选在创业谷。

这里还有另一种“墙”:信息。

银行曾经组织了一次会议,希望帮助谷内澳资企业解决投融资难问题。会上,黄利却直言:谷内大部分企业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是投融资难,企业们真正缺的是信息,大到对国家金融政策的了解,小到银行手续如何办理。

黄利曾经对入驻企业做过大体的分类和研究,其一是大企业在珠海的办公点或分公司,这一类企业不需要通过融资来存活;而另一类企业是像自己一样的初创企业,还没有发展到融资的阶段。“创业谷内也可以采取澳门银行金融机构的做法,为企业提供全日制的详细咨询服务,或许开通一条这样的金融服务热线,在眼下比融资政策更能帮助到企业。”此话一出,与会的澳门企业代表纷纷附和。而黄利明白,这是得益于自己“长在内地,求学于澳门的双重视角”。

对周运贤而言,在澳门还是珠海创业从来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在澳门,政府为我们企业提供了许多看世界的机会,我跟着特首和司长走遍了主要的葡语系国家,我们需要向外自己去寻求机会;在横琴,更多的机遇在身边,包括许多难得的融资机会。”

让周运贤兴奋的是,在横琴新区政府助力下谈成了一笔“国家生意”。佛得角是非洲一个经贸发达的小国,而当佛得角的国家领导人来到横琴和周运贤谈合作时,当地政府的相关负责人集体出面耐心向对方解释政策利好,让周运贤在谈判桌上增加了筹码,获得了独家国家级的经贸授权。


大湾区人

记者问起蔡渊博眼下产品的受众,他说“大湾区人”最贴近题意。

蔡渊博嗅觉灵敏,他说自己的线上旅游项目就是从大湾区这个全新的地理概念中探寻而来。

“大湾区的概念是全新的,而我们APP的主要用户是生活在这个地理尺度里的人。来澳门的大湾区人不能被称作游客,他们的需求已经远高于走马观花的景点打卡,而渴望更加深度本土的体验。”这是他的创业项目“发现澳门”APP的由来。

目前,蔡渊博的线上平台已经获得了十几万用户,其中70%来自珠三角各地,30%来自港澳台地区。

他解释,作为一名创业老兵,并非是为了免费的场地和税收减免政策而来到创业谷。“重要的是,这里是最贴近政策的地方,你要相信一切变化都会发生。”他用自我评价“越来越标准”的普通话说。

不过在谷内,他又常常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和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一起参加企业沙龙。在目前人气还不算旺的园区里,创业者们互相鼓劲儿,展望未来。

在创业谷的前几个月,“每日美妆”的销售数据依旧不温不火。罗晓东决定暂停线上业务,解散了自己的核心团队,去美国交流学习了3个月。谷内第一年免办公租金的优惠政策也为他的这次“喘息”提供了可能。

回来后,他决定彻底更新自己的“打法”。“只有在创业谷这样的地方能允许你试错,或许也让我们有了推倒重来的勇气。”罗晓东说。他总觉得横琴这片面朝海岸、不快不慢的地方,好像在当下是最契合自己的创业节奏的:闷头走了八千里,也能回头看看来路。

今年,在横琴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周运贤把公司的核心数据从美国转放到了北京一家研究超级计算的机构。本土作战,这也让他在横琴发展的决心更加笃定了。他不准备离开横琴了:今年“跨境说”在横琴建设了40亩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培训基地8月将投入使用。

6月14日上午,“跨境说”的员工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杨书源 摄

黄利现在担忧的是,自己的项目在珠海的本土化突破点和对珠三角地区的反哺功能。“我们当时填补的就是澳门市场相比内地市场的空缺,而现在得反向思考,我们能为这里带来什么?”

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拷问着在园区内享受政策红利的黄利和其他创业者们。

“我的根还是在大湾区。”记者和刘欣珏聊起哪里才是她在大湾区最终的落脚点,她的回答是:这是一个不需要过分思考的问题。“因为这里终究会变成连成一体的城市群,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流动元素。”

在创业谷安家落户后,校友蔡渊博回澳门大学的次数多了起来。去学校做客,师弟师妹和老熟人必定会问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有人对于来大湾区内地城市跃跃欲试,也有人继续观望。

“这种问候太正常了,就好像是你从澳门这座城市的一个街区搬到了另一个街区,大家和你寒暄一样。”这是这位身处珠海横琴的澳门创业者,对于“大湾区人”再平常不过的解释。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王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