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尝过水泥的味道,一周没合眼睡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中科院院士谈科学家精神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 2019-06-20 22:07
摘要:科学家分享自身故事,让青年科技工作者了解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不要浮夸。脚踏实地,有一说一,甚至0.9,这才是科学家精神。”今天下午,在市科协和市教委联合举办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争做科技创新先锋”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对台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说。报告会结束后,记者也采访了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航天探月领军人物张玉花,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探月女神”张玉花:对工作较真负责,曾经连续一周没睡觉

 

作为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张玉花对于“美”有着自己的定义。在她看来,科技工作者的“美”不只是流于表面,而是要以上进和创新为美。对工作尽责,对同事真诚,自信而不自傲,这样的张玉花在不少人眼中是最美的“探月女神”。

 

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航天探月领军人物张玉花


张玉花的科学精神体现在她的较真中,“我一旦做出承诺,答应技术指标,再苦也要做到。”作为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她已经把“玉兔二号”月球车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今年4月, “玉兔二号”月球车开启着陆月背以来的第五个月昼。看到“玉兔二号”在月球上工作,张玉花很骄傲:“我觉得它就像一只银白色的天鹅,展现着中国人的梦想,很美。”

 

“玉兔二号”


很少有人知道,张玉花至今仍对“玉兔二号”的姐姐“玉兔一号”耿耿于怀。2014年初,“玉兔一号”在第二个月昼周期行进时,被石块磕伤,造成电缆短路,行程终止在了114.8米。短短几天时间,张玉花急得满嘴生泡。那是中国航天第一次触及月面,工程目标圆满完成,但张玉花却觉得自己考虑得还不周到,“可能是温度太高导致电缆松弛,如果没发生意外,它应该还在继续跑。”

 

虽没有后悔药可吃,但张玉花始终憋着一口气,要让“玉兔二号”弥补这个遗憾。她带领团队优化设计,尽可能加强裸露在外电缆的防护,并进行室内月壤模拟场行驶与高低温摆动试验,以验证改进方案的正确性。为防护模拟月尘的扬起,张玉花与她的设计团队在夏天戴着口罩,穿着雨衣、雨鞋,在40多度的试验场内大汗淋漓地做试验。

 

张玉花告诉记者,航天是高风险高压力的科研工作,她曾经为型号归零排故工作,连续一周没有合眼睡觉。但看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成功,“玉兔二号”登上月球的照片时,她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前面越苦,后面越甜。”

 

接下来,张玉花还将作为副总指挥,带领嫦娥五号进行采样返回,实现月面无人采样2公斤返回。此外,更为遥远的火星,也已经进入到她的工作安排中。她指挥着上海航天的火星探测研制团队,正在忙于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作,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将一步实现围绕火星的探测和着陆的巡视。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这位“探月女神”显得十分亲和、阳光,没有一点架子。不过,对于这些年轻人,她同样也严纪律人,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个工作和报告都要经得起别人的检查和自己的回看。这是对国家、对事业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有一说一,脚踏实地,这才是科学家精神

 

对于台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张旭院士说自己最羡慕他们,因为他们能将所有的想象力发挥到淋漓尽致,“从事科学研究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幸福不在于取得多少科研成果,而在于保持年轻的心态,在别人不相信的领域研究,这是年轻人才有的梦想和理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


30秒内对大脑及全身进行超快成像,并看出药物代谢情况的医疗仪器、能够实现实时翻译的人工智能软件、能够给人重新带来光明的仿生眼……演讲的开始,这位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就带来了这些“上海制造”背后的故事,“这些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所做的事。”张旭说。

 

如何保持属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张旭看来,这要靠科研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对科研有着无止境的追求。他也提醒台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要浮夸,脚踏实地,有一说一,甚至0.9,这才是科学家的精神。

 

“你能做到诚实做事、公正评价吗?”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西拉的讲座中,“画风”显得有些严肃。结合学习科研经历,以工程领域为例,刘教授罗列了不少学风不端行为。他对青年学生和科学家表示,希望他们能够脚踏实地,多去基层进行实践。比如工程领域的学生,是否知道水泥的味道?是否会做砖?“这些我都知道。如果没干过基层,就是飘着的,咱们千万不要这样做。”刘西拉也提醒学生,未来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培养优良学风,切勿进行抄袭、伪造计算结果、数据臆造等行为,因为有些底线不能碰。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刘西拉


据悉,这场集中宣讲报告会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参与。今后还将在大学园区、高校科研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教育活动,让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都可以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得到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的教育,迈好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邵竞 制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