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如何培育“不一样的大脑”?中学是“树干”,成就感最重要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2019-06-12 10:14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这还需要落到每一位教师的意识中,以此推动创新教育课程课堂改革,让创新元素贯穿其中。

中国科协在2017年组织的一项对全国23个省、市中小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3%的青少年表示将来愿意当科学家,且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不断降低。PISA 2015测评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科学职业期望小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均值。我国青少年创造性发展不容乐观,一大重要因素在于青少年的内在动机的下降。

怎样培育“不一样的大脑”?营造创新教育生态以及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又提出了哪些新挑战?11日的“创新教育与育人方式变革”教育论坛上,专家聚焦这些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不一样的大脑是未来创新的基础,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贡献是让孩子们的大脑更加多样化。一直以来,教育创新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但又是一项持续的工作。从幼儿园到高中,把创新的基因根植到孩子心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哪些规律可循?培养的途径、方式有哪些?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应如何对标“创新”要求?

“中学阶段的教育对自己的影响最为深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汪品先教授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如果把教育比作树木,那么中学阶段的教育就是树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他看来,尤其对于如今的学校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成就感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格外重要。有不少创新的萌芽,往往由于一场训斥或是忽视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更糟糕的事,有的老师自己答不上来,对学生很有创意的问题训斥打击。要对孩子的小创意正面鼓励,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哪怕细微的进步都值得让他们触摸到成就感。

“教育的创新,关键是创设一个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不断发现、不断突破、不拘泥于现实的结论,面对全新的世界大胆设想、敢于设想,从小就形成一种习惯,在基础教育的学习中来感触世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思维发展。对中小学生创新,不仅仅是学习创新技能,还要敢于挑战结论、敢于突破。”国家督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说,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和富有成效的思维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在不确定的未来,创新性思维对于生存和发展是必须的,这是今天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也是对老师专业发展的期望。

怎样从学习的评价上来倒推创新教育的变革?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课程不只是让孩子掌握知识,而是一种全新的体现,比如:在“做中学”中动手动脑,观察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是知识记忆,而是灵活地发现,观察发现孩子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基础教育的创新,需要不断为所有孩子创造条件,发现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不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让思维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素养。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组长胡卫平教授认为,创新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还需要一套科学的、引导创新的、注重长效的教育制度系统来保护,构建创新教育的良好教育生态。创新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推进创新教育的课程课堂变革。在探索创新教育评价之外,加大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因为教师不仅是创新教育被动参与者,更应成为创新教育的主动实践者和开拓者。

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在黄浦区教育局局长、中国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姚晓红看来,这还需要落到每一位教师的意识中,以此推动创新教育课程课堂改革,让创新元素贯穿其中。比如说,教师不断开拓个人知识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可以开展课堂设计,结合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等,深化创新教育评价探索等。目前区内将进一步研究创新教育的制度设计,加大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激活学生的创新基因。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生态,更离不开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当下,教育综合改革启动,正在朝着学校多样化、课程多样化、学生多样化的角度迈进。为了打破科创教育师资瓶颈,去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发展中心已在沪正式挂牌,首批科创实践基地包括同济大学数制工坊、格致中学、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等,其中不少科技企业加盟,“众筹”各方资源,为探索科创教育提供新模式和新方法。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上海市教育学会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