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十二艺节 | 非遗入戏,舞台上的“群星”也有烟火气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9-05-31 23:06
摘要:第十八届群星奖在沪揭晓。

什么样的作品能留住观众,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群星奖已近尾声,这个问题也有了答案。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重要部分,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5月31日晚在沪揭晓,《保卫娘子关》《和·鸣》《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看见自己》《捍卫者》《诗仙搁笔》等来自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门类的20件作品夺得群星大奖。它们或将目光投注于历史及传统,或关照身边人、身边事,用短短十多分钟的演绎,成就“人民的艺术”。

非遗入戏,文化润人心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后台,男子群舞《龙把子》进行演出前的最后一次走台。“龙把子”即舞龙人,只见舞者们的脸上、服装上遍布着龙纹,舞台上却没有具象的龙形道具,舞者们纯粹依靠肢体与神态,重现高超的龙舞技艺。《龙把子》诞生于重庆铜梁,当地的舞龙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每逢民俗节庆,龙把子们走街串巷,犹如游龙入海。

“铜梁龙闻名遐迩,许多高难度的舞龙技巧都从这里起源。”《龙把子》主创之一王月说,“地方文化自然而然成为群众文艺创作的灵感来源,既接地气、贴近生活,又有历史的厚重感。”在当地,铜梁龙舞是首批国家级非遗品牌,舞龙文化深受百姓欢迎。舞蹈《龙把子》在民间龙舞“肉龙”的基础上,吸收“大蠕龙”“竞技龙”的舞龙动作创编而成,站肩、二龙出水、高塔盘、莲花、人龙等高难度动作以舞蹈的方式艺术化呈现,极具美感。“舞蹈以演员的身体演绎龙的身体,用舞蹈讲述舞龙人的生活,将非遗发扬光大。”

在群众文艺的舞台上,“非遗入戏”为群文创作开辟了一条可行路径。群星奖获奖作品中,表演唱《打银锁》唱出了湖北宜都的“九佬十八匠”。“叫一声小银匠,铁锤叮当响,打一个月亮照山乡,打一把银锁心中藏……”,作品以苗族山寨传统手艺“打银锁”为素材,通过苗族少女与小银匠风趣活泼的对歌,把宜都非遗、山歌、民俗、服装融入一台演出。“亮花鞋”是四川省阆中市的非遗项目,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二,女人们都会绣花鞋、亮花鞋、赛花鞋。音乐作品《亮花鞋》把这种载歌载舞的习俗编入曲目,曲调婉转动听。主创团队说:“民俗活动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把地方民俗活动用音乐手法表现,创作题材上具有难以取代的新意。”

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地方文化独有的亮点注入群文作品,而群文则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非遗的魅力。专家认为,这无疑是一种兼具文化性与传播性的“双赢”。

以小见大,描摹时代

群文作品以短小精悍见长,却往往能以小见大,用诚挚动人的演出描摹这个时代。本届群星奖涌现出一批现实题材、红色题材作品,它们用苏州评话、鼓乐、舞蹈等,再现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的动人故事。

苏州评话《捍卫者》是本届群星奖上海获奖作品之一,它以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用双档评话的形式刻画了谢晋元与“八百壮士”的感人事迹。导演鲁俊介绍,作品着重呈现了“捍卫者”写遗书、送旗帜、英勇就义等片段,“传统评话讲究说学做唱,《捍卫者》加强了‘演’的部分,让人物形象更立体。”苏州评话发源于苏州,在上海等周边地区发扬光大,舞台上多见武松、杨家将、水浒等传统题材。“现代题材,尤其是革命题材并不多见。”鲁俊说,创排过程中先后改了30余稿,每一稿都有修整,目的让作品更引人入胜,“评话要留住老听客,也要吸引年轻人,年轻人更喜欢多一些身边的题材。”

无独有偶。快板书《赤子归心》讲述钱学森渴望报效祖国的心声以及他回国的艰辛历程;西河大鼓《大营救》讲述主人公东江纵队第二营救小组负责人“小刘”,舍生忘死带领组员秘密营救在香港的文化名人并冲破日寇封锁的事迹;《保卫娘子关》则运用武玡鼓,再现八路军在“娘子关”脚下进行的一场伏击敌寇的战斗。

“群文多是小戏小品,它们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碰触社会焦点、热点,捕捉身边的事、身边的情绪。”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刘彦君形容,“好的群文作品,直接碰触到人的内心和精神层面,直面社会热议话题,因而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通过母亲、女儿、租客间的故事,着眼于母女间的情感关系,让每位观众看到“曾经的自己”。小品《生日聚会》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为载体,探讨当代不同类型的父子关系,呼唤美好亲情。“作为一位看过无数遍《生日聚会》的老观众,时至今日,我每次看,依旧会被里面的父子亲情所感动。”江苏省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忠影说,“群文创作要走进观众内心。”

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和·鸣》艺术指导叶笑樱说,随着越来越多专业艺术院校学生加入群文创作团队,群文作品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群文创作的是利于传播推广的小戏小品,它与大制作、大的剧目不同,群文要从小的切口去打动人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她看来,如今的群文舞台可以用“百花齐放”形容,各地都在彰显所在地域的文化特点。上海器乐重奏《和·鸣》选用古琴、手碟、迪吉里度管、沙克、中国大鼓、竹笛、口弦、钵盂8种乐器,合奏出动听的旋律。“世界各民族的器乐,通过艺术再创作之后,变得很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恰巧也是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写照。”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